面对冬天,我们没有理由惊慌。新的办法、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融资手段,总会在危机中被创造出来。在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互联网的无限机遇,孕育着中国经济的无限生机。
尽管奥运的余热还未散去,奥运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有多大还在盘点清算当中,但毫无疑问,奥运会结束后,人们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梳理当中:通胀、增长、股市、汇率、出口、就业……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已经感觉到冬天的来临,经济学界已经陷入了冷思考当中。
气温的变化已是毫无疑问,但目前究竟处在何种阶段,是收获的深秋、还是严冬里的三九天,或者乍暖还寒的暮春?如何应对气温的变化?企业究竟按照何种节奏往前走?或者我们也不必惊惶失措,因为在这其中,是否也蕴含着某种机遇,尤其是互联网的机遇?
IT、互联网遭遇寒流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速度的下滑,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去年至今,民营企业中关于企业破产以及企业老板外逃的情况频频出现。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www.zjjmw.gov.cn)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全省有超过1200家的企业如今已经关门歇业。
IT、互联网企业也是中国经济这根绳子上的蚂蚱,当气温骤变的时候,自然也不能幸免。尤其是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高度融合的今天,无论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还是服务于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都能深切感觉到这股寒流的存在。
最早在互联网领域抛出过冬言论的是阿里巴巴集团(www.alibaba.com.cn)的创始人马云。今年7月,马云在一封发给公司员工的内部邮件中号召全体员工准备过冬,并帮助数千万中小企业客户一起渡过难关。他用满怀忧虑的语气写道:“我们对全球经济基本判断是经济将会出现较大问题,我的看法是,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很多企业生存将面临极大挑战。接下来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
马云的过冬论并非杞人忧天。受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的影响,目前阿里巴巴会员的续签率正在降低。电子商务上市企业慧聪网(www.hc360.com.cn)的二季度财报也显示,公司亏损7.5万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39.3万元。
尽管马云的过冬论遭到了来自搜狐(www.sohu.com.cn)张朝阳、互联网知名人士谢文、巨人集团史玉柱等人的质疑,但这显然并非马云一个人的冬天。随后,腾讯(www.qq.com.cn)控股主席马化腾、TCL集团(www.tcl.com.cn)董事长李东生,华为(www.huawei.com.cn)总裁任正非也纷纷表示了对冬天的忧虑。
IT、互联网企业股票的缩水,也进一步印证了危机的存在。从去年11月起,那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IT企业,包括阿里巴巴、新浪(www.sina.com.cn)、搜狐、携程(www.ctrip.com.cn)、百度(www.baidu.com.cn)股价纷纷大跌。中国概念股逐渐丧失了以往在纳斯达克的风光。
与此同时,各大IT企业纷纷颁布股票回购计划。尽管史玉柱不愿意承认互联网冬天的来临,但依然在8月12日通过巨人集团董事会的一项最高回购价值1.5亿美元的已发行流通股计划,来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巨人网络目前已跌破10美元,与最高价相比已被腰斩。
资金链断裂——“凯明”之死
与马云、任正非们的忧心忡忡与未雨绸缪相比,一些来自通信、电子等相关领域的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引发危机的案例已经确确实实发生在人们的身边。
今年4月,国内TD芯片行业的代表企业凯明(www.commit.cn)宣布,员工集体辞职,停止运营。其原因在于凯明资金链断裂,股东对继续注资并未达成提供意见,而争取风险投资的努力也付诸东流。
9月初,厦华电子(www.xoceco.com.cn)爆出资金链危机。厦华电子在公布的今年半年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大幅亏损2.36亿元。厦华在半年报中坦言,去年年底我国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银根紧缩政策已经带来了严峻考验,造成了厦华目前资金状况十分紧张。受到资金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对国内销售市场的拓展已经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内销市场大幅下滑。
除此之外,在这次浪潮中被栽倒的还有号称手机中的战斗机的波导。2007年三季度,波导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1.28亿元,同比下降39.33%;更惊人的是,营业利润下降2.455亿元,同比下降1142.52%;实现净亏损2.372亿元,同比下降859.26%。严重依赖海外出口的波导手机成了全球经济寒流中的典型受害者。
深层次的冲击波
造成“凯明”之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席卷全球的经济下滑浪潮,正好印证了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在环环相扣的全球经济链条中,某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发一环又一环的冲击波。
变化的源头,我们可以归结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给欧美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受到压力的欧美中小企业开始将压力转嫁到中国制造和中国出口,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口的下滑。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外部出口拉动增长的中国经济,当外部需求萎缩时,必然会影响到内需的增长。
此外,人民币升值给2008年中国出口雪上加霜。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相对提高,这意味着出口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中国制造依靠价格优势打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增长,又进一步给中国出口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带来了人工成本的增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原材料价格上涨12.8%,人工成本增长了19.5%,重庆市原材料价格上涨14%,人工成本增长了20%。原材料价格和人员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企业为了维持同等大小的规模,不得不付出比原来更多的成本。
一方面是出口需求的下降以及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企业需求的资金却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出现了短缺。政府为了缓解通涨压力,从2007年12月起,开始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从紧”:第一,人民银行(www.pbc.gov.cn)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几年以来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一路增加到16.5%。第二,2007年,商业银行6次提高利息,目前已经将贷款利率已经到了9.48%。第三,从2007年9月份开始,人民银行出台了严格的限定各个商业信贷规模的措施,将指标下达到从中央银行到省银行、县支行的各级单位。
这三项措施相当于三次霜降,使得我国经济领域在过去若干年所积累下来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不仅带来了企业成本方面的压力,也无异于在急需资金来缓解寒冷的中小企业头上泼了冷水。
“作为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我们投资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经过批准的前提下,我们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一些投资,这些投资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我们国家比较大的企业。” 中国工商银行(www.icbc.com.cn)副行长王丽丽女士坦言。
在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当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本的断粮。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
冷却的风投
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使得银行在企业资金链上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宏观调控者,而不是政策扶持者。而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风险投资机构又如何呢?至少在IT、互联网领域,形势并不乐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了观望或者抽身而退。
据China Venture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7月共披露投资案例14起,比6月下降51.7%。其中,互联网投资案例数量仅为3个,环比下降62.5%;投资金额为8400万美元,环比下降14.13%;IT投资案例数量仅为1个,环比下降83.3%。与此同时,7月份VC/PE背景企业IPO平均投资回报率仅为0.57倍,环比降幅达到78.6%,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风险投资商对此,有自己的解释。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总裁薛村禾认为,无论是原材料成本上升,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都不能算是今天所遇到的单个的问题,而是过去几年里所积累下来的问题一次性爆发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只专注于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创新和竞争力的研究的结果。
而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也认为,由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缺乏创新,忽视了网民的需求,提供的服务变化太缓慢,使得风险投资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颇为失望,如今的互联网投资正从理性走向防御。
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网易创始人丁磊和IDG(www.idg.com.cn)高级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均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正处于不惑之年。新兴的WEB2.0网站一方面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大多还没有走向赢利,而第一代互联网能走到今天的,大多并不缺乏资金,这就导致了投资人的观望态度。“我最大一个担忧,过去三年中,我们风险投资手中钱太多,投得太快,投得太贵,可能还没有考虑清楚。”熊晓鸽说。
“风险投资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对WEB2.0概念的热情已经大大降低。” 汉理资本(www.newaccess.com.cn)的执行合伙人钱学锋也对目前的互联网投资保持悲观的态度,“web2.0要做好过冬的准备。”民间资本大行其道
一方面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冷淡态度和苛刻门槛,另一方面是风险投资的无意眷顾,遭受双重夹击的中小企业苦告无门,急病乱投医,从而滋生了地下钱庄、抬会、摇会、未经注册的私募基金等大量热钱的疯狂涌入——这也成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资本渠道的利息之高,令人咋舌:在浙江、福建等地区,民间借贷月息已普遍达到5、6分,有些甚至超过了1毛。另外,其不规范化的运作手段中蕴涵着大量风险,至今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而资本规模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相比之下,风险和回报并未达到相应的平衡。
目前的中小企业相当于旧社会的杨白劳,借了高利贷,到了年关还不起债,死路一条。然而,当年如果不借,则会死得更快。
它们究竟路在何方?
短期的取暖之道
利润的下降,资金的短缺,这只是寒冷到来的前兆。如何在寻求生还之路上不被饿死,已经成为诸多企业最紧要的命题。
“寄希望于市场回来,寄希望中国政府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救大家,这是很不现实的。”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日前在探讨中小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时总结道。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认为,“千万保住资金别断裂”,是当下最紧要的命题。
短期的取暖之道,也许就蕴涵在以下这几个字当中:“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这里面有几层含义。
第一就是要“深挖洞”,加强管理水平和团队水平、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强对商业模式的反思,增进内部的防御能力。在乐观的经济情势下,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团队的建设,而此时,正是加强企业内部防御能力,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的最佳时机。
所谓的“广积粮”,也就是要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一方面短期内不要继续投资,要做好“越冬”的打算。
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新的融资渠道,确保资金链不断裂,这需要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当前的情势下,只有保证资金链的不断裂,只有获得过冬天的柴火和粮食,才能熬过漫漫严冬,保证不在短时期内被冻死,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深层次的目标——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缓称王”,就意味着企业要收缩战线,拒绝多元化的扩张业务,只有如此,才能将所有的能量集中在一起,挺过漫长的严冬。事实上,已经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缓称王的必要性。“我们今年明确提出“做强、做好、不做大”以此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今年8月初杭州举办的中小企业峰会上,马云在谈到如何过冬的时候如是说。今年,尽管阿里巴巴目前的帐目上已经有20亿美元的资金储备,但阿里巴巴已经在收缩战线,拿掉了所有的投资项目。
最近,华为决定出售旗下的终端设备部门,这个举动被业界解读为华为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收缩战线的举动。通过出售该部门,华为将获得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这将为华为过冬提供有利的后方保障。企业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根本解决之道
但上述也许只是短期的取暖之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躲避了今年的风险,并不能保证明年、乃至今后更漫长、更严重的危机。当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过去若干年来单纯依靠比较优势所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的一次性爆发。中国企业的阵痛,也许只是提醒了隐患的存在——只有从根本上拔除根源,才能解决所谓的资金问题。
最首要的,就是实现从根本上的管理思维升级、转变。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提出了著名的 “6+1”理论: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上,硬的生产环节代表着“1”,其余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是6个软的环节。“1”是价值链的最低端,它意味着最没有技术和创新含量、大量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那一个环节。
郎咸平以芭比娃娃的制造为例,来解释目前中国企业面临困境的最根本原因:一个芭比娃娃的生产制造是在中国,而其余的6个软环节是在美国。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零售价是9.9美元,而中国工厂的出厂价是1美元。这等于说,中国每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给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
郎咸平认为,中国的企业要提高竞争力,不是从控制劳动力成本开始,而是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从高效整合6+1产业链开始,未来中国的企业必须从1走到6,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遇到的所有问题。
什么是高效的产业链整合
按照郎咸平的解释,就是追求产业链上每一道工序的稳定性,追求可持续积累的工序流程,并建立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这6个软的环节,中国并不是没有,但缺乏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整合。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统一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流程标准。统一的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前提,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高科技不是自主创新,而是流程工序的积累。就像做一道‘鱼香肉丝’,某家饭店的大厨做的很好吃,但换了个厨师,这家饭店的这道菜突然就不好吃了,这就是没有稳定性。而国外,每一道工序都被细分、固定,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标准,切肉、翻炒、放酱料,每一道工序都被稳定的规定下来,这就是稳定性。”郎咸平分析说。
其二,是加强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创新和科技水平,将以往的依靠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依靠科技和创新的竞争优势。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些启发。意大利同中国一样,也是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国家,平均每个企业仅有3.8名职工。然而,“范思哲”、“阿玛尼”、“普拉达”、“华伦天奴”等世界顶级服装名牌却都是在此产生。中国驻意大利大使程文栋将意大利的成功经验用三个“F”来总结,即:灵活性(Flessibilita`)、想象力(Fantsia)和自信心(Fiducia)。“它们的意思是指生产经营灵活,在产品创新方面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企业经营潜力和驾驭国际市场机遇方面充满信心。”
所以,加强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显得尤其关键,体现在IT产业,就必须由硬件转移向软件,再转移到高利润的IT服务比重。
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经验是最典型的范例:目前,印度软件与服务产业同样受到业务升级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印度采取了产业升级的策略,将IT服务外包分为两部分,一块是将在印度本土外包服务向高端转移;另一块是将外包中低附加值部门,包给中国在内的其它地区,同时将软件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的方向转移。正是诸如此类产业措施使得印度软件与服务业总体规模虽然与中国不相上下,但在出口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中国,列世界第二。
互联网能为过冬做什么
那么,互联网在这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作为一种最有利的信息和沟通工具,互联网将为企业过冬添柴加薪。如果没有互联网,发生在大洋彼案的次贷危机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借助互联网来渡过难关,显得尤其关键。
互联网为企业过冬添柴加薪,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资金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帮助企业获得资金的推进器。
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其中,融资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中小企业现今状况下财务报表不透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不明晰,这就为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了解企业花费了大量成本。此外,融资信息的不对称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环境的恶化。
而利用网络化的融资服务平台,却可以大大降低这一服务成本,增加融资的透明度,改善融资信用环境。比如,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所推出的网络联保政策,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相互担保来促进企业贷款,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和线下商务监测及时有效地对整个企业支用贷款和偿还贷款的过程进行全程控制。此外,还有时下所出现的网络洽谈会和专业的融资网,都是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手段。
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沟通、易参与、对需求反应迅速等优势,将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内贸市场,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定单。而这也是马云所一直呼吁的“过冬”的真正意义所在——马云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说阿里巴巴要单独过冬,而更多的指的是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来帮助中小企业分散风险,获得更多的定单来过冬。
今年8月份公布的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来自国内交易的营业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达到4.8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6%,占总营业收入34.0%——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营业收入的比重正在逐步倾斜到内贸市场。
“在过去的一年里,阿里巴巴从过去一年来所做的工作都是帮助中小企业分散订单来源的风险。比如说我们帮助大力发展内贸市场。”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近日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说。今年,阿里巴巴先后与广东省、南方报业集团合作,为发达城市提供内贸商品流通以及信息化的专项服务。并积极拓展境外内部贸易市场,代表性的事件是与印度Infomedia战略合作,为印度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及全球贸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此外,还与日本软银成立日本阿里巴巴合资企业,专注于日本进口中国产品的跨境贸易。
我们没有理由惊慌,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中国经济的转折点,都将促进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成熟。新的办法、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融资手段,总会在危机中被创造出来。正如冰冻的河水下涌动着春意,光秃的枝头蕴含着生机。在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互联网的无限机遇。在这其中,孕育着中国经济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