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项调查显示,55%的学生认为科技教育和考试、升学无关,没有用;2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科技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难。”9月18日,在郑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上,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巡视员彭冀群对当前青少年科技教育表示担忧。
过半学生认为科技教育没有用
今年年初,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集美分校教研室副主任石进德,对厦门市各区10所中学科技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随机抽样分发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3份。
调查发现,有13%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从不举办科技教育系列活动,更有19%的同学不知学校是否举办过科技教育活动。而认为学校经常举办科技教育讲座或其他科技教育活动的学生比例为零。
当问到“你认为科技教育有必要吗”时,学生的回答更是让人吃惊,有55%的学生认为科技教育和考试、升学无关,没有用处。认为科技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只占11%,还有22%的学生认为科技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对科技的冷漠和茫然还表现在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技知识后的反应。调查中,有62%的学生表示新知识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有24%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有3%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告诉同学或朋友,还有5%的同学会和其他同学或朋友一起探讨。
“调查是在城区进行的,农村地区的状况更为糟糕。”虽然石进德表示,自己的调查只是在厦门一地进行,并不能反映全国的总体状况,但在会上,一些科技辅导员与记者交流时表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厦门尚且如此,中西部等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状况就更不乐观了。
应试教育挤压科技教育空间
“学生对科技教育活动的冷漠只是表象,其实没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参加科技活动,是老师和家长把学生的这种兴趣给扼杀了!”河南省某初级中学的科技辅导员高文杰老师说起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
上学期,高老师班上有个名叫刘娟(化名)的孩子报名参加了“非化学农药防治蚜虫”的实验小组,小组开展的科技活动安排在每天课后和周末休息时间。可以自己动手,亲近大自然,刘娟热情很高,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但没过几个星期,刘娟的爸爸就跑到学校,跟高老师说:“你不要让娃娃跟你跑了,将来影响她考高中你负责啊!”
对家长来说,拿不到高分,考不上好学校,一切都是白搭;对学校来说,不能保持较高的升学率,得不到社会认可,连生源都会成问题。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的科技教育被无情地挤压着。高老师表示,他所在的学校只有那些没升学压力的初一、初二学生还能部分地参与科技教育活动,到了初三就完全不能参加了。
来自贵州省黔西一中的科技辅导员黄林发,是一名年轻的老师,从事科技辅导工作3年。他表示,如果不是凭着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年轻的老师很难在这个岗位坚持下去。
黄林发说,现在评价一名老师好与不好,高考成绩几乎成了惟一标准。你教出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家当然会说你好。但如果你花功夫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即使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很有成就,学校和家长也不会把这笔账算到中学老师头上。“高考考好了,老师有奖金。可有的学校,科技教育的工作量都不纳入老师的考核范围内,发表的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在评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这对待遇较低,生活不稳定,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带出较好竞赛成绩的年轻科技老师来说,坚持下去很难。”说到现在的科技教育环境,黄林发很无奈。
加分政策逼得科技竞赛越来越功利
湖南省某重点中学的科技辅导员刘高翔老师从事科技教育工作十多年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做过。他最深的体会是,开展科技教育,特别是科普教育,小学比初中好搞,初中比高中好搞,到了高中,科技活动都是瞄着竞赛拿成绩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这个目标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比赛有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的比赛、计算机兴趣大赛和机器人比赛。在这四项赛事获得最高奖项,是学生在高考之外,通过从事课外科技活动,获取保送大学或高考加分资格的惟一途径。
“科技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还比不上教音乐、美术的老师。”刘高翔感慨道,学校在评优、评先、评职称、评工作量时,都不会看重科技老师日常开展的工作,惟一证明自己的方式,就是带学生参加竞赛拿到成绩。
这在无形中导致科技活动成了少数学生参与的功利性活动,科技辅导员变成了竞赛辅导员。
彭冀群介绍说,科协每年举办的青少年创新大赛活动比较多。但从2005年省级比赛的高考加分政策取消后,只有国家一等奖才能保送,这使很大一部分孩子对参与科技活动望而却步,剩下的那部分学生为了争夺全国一等奖,竞争更加激烈。“河南这么一个大省,每年通过奥赛、数学竞赛能拿到国家一等奖的仅有40人,而参赛者有几千人,多数人拿不到一等奖不能保送,这时候转过身来参加高考,考不上再回过头来复读,我就认识好多这样的学生。”彭冀群无奈地说。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李燕祥列举了《中国科协2007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一组数字,印证了彭冀群的担忧。2007年,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736次,比上年增长5.3%,参加人数也增长19.5%。但与竞赛无关的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的举办次数比上年减少457次,下降12.4%,参加人数也比上年减少14万人次,下降18.7%。
科技教育的明天在哪里
尽管目前中小学的科技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如何提升科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论坛上,李燕祥公布了刚刚完成的《科技辅导员标准》课题的调查结果。公众对于科技辅导员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6.4%的人认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师资队伍;14.3%的人认为政府应制定有利于科技教育(科普)工作的相关法规、政策,还有37.3%的认为全社会都应该积极支持、参与科技教育(科普)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同舟处长在论坛上介绍说,教育部目前正通过“课改”、“教改”和“考改”等多方面改革措施,来全面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
“‘课改’所实行的新课程标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是很好的,但在我们学校,最能体现科普和探究实践精神的《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两门课程,虽然给学生发了教材,但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一方面学校没有能上这些课的老师;另一方面,学校认为,高考又不考,何必一定开呢。
在石进德看来,科技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空间。他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认为科技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单一(24%)、活动内容死板、缺乏趣味性(39%)以及活动缺乏参与性(26%)。
“原创性课题少也是中学生科技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石进德通过调查发现,在科技活动的选题上,86%的课题由教师选定,9%由高校教授或科研机构专家确定,只有5%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按师长的判断和思路去开展活动,创新性不足。”
与此同时,更多的科技老师认为改革的关键还在于“考改”。“不改高考,与考试成绩无关的活动还是难以真正开展起来。”刘高翔建议,在高校招生改革中,多给科技能力突出的孩子一些机会。他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有一个条件是,必须在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报名。“这个政策的推出,等于给孩子又多了一次高考的机会,对我们搞学校科技教育的工作者还是很有推动力的。”刘高翔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