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学名叫蟋蟀。因雄性的蛐蛐儿好争斗,于是人们饲养之,令其争斗、观其胜负,以博一乐。白露、秋分、寒露,是斗蛐蛐儿的高潮期,玩蛐蛐者所谓的“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为此,记者在中秋节这天走进西仓,采访了几个蛐蛐市中人。
资深蛐蛐玩家杨老先生
家住西仓南巷的杨明德老先生,今年69岁了,但他玩蛐蛐已经有60年的历史,“从小就玩,都是我父亲引导的。一辈子就爱这个,秋天一到,我的儿女就不等我招呼,就给我腾出地方让我摆蛐蛐罐子。”
杨老先生每年一次都要花费三四千元,养百只蛐蛐,在家要摆一地一柜子。为了得到好蛐蛐,一到秋天他都要专程去山东购买,杨老先生说以前西安人玩的都是本地蛐蛐,不过本地蛐蛐斗不过山东蛐蛐啊,所以现在西安人玩的都是山东蛐蛐。杨老先生很郑重地告诉记者,他正在牵头筹备成立西安市蟋蟀协会,他说:“赌博坏了斗蛐蛐的名声了,我就想成立协会,要让这项活动文明健康地发展下去呢。”
蛐蛐摊贩也是行家
西仓几十家卖蛐蛐的摊贩本身就是玩蛐蛐的行家,用蛐蛐贩子老张的话说就是:“挣不下钱也高兴。”所以摊贩之间也经常捉两只蛐蛐斗上一番,图自己开心,也为招揽生意。老张告诉记者,西安玩蛐蛐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生意还是比较好做的。
给“大将 ”蛐蛐买俩“媳妇 ”
在众多的蛐蛐贩子中,刘大姐的蛐蛐生意非常特别,因为别人卖的蛐蛐都是可以打斗的雄蛐蛐,而她卖的却是雌蛐蛐。刘大姐是长安区的农民,是前年才卖开蛐蛐的,她的蛐蛐都是暑假里她的孩子在农田里捉的,刘大姐的雌蛐蛐非常便宜,一问价,一只五毛。刘大姐解嘲道:“这‘媳妇’没有男的值钱嘛!不过,一天能挣二十多块钱呢。”刘大姐说,常有人来往她跟前一蹲:“来一块钱的 ‘媳妇’,把我的‘大将’慰劳一下。”
起初分不清蛐蛐和蝈蝈
玩蛐蛐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玩蛐蛐的张则宁今年才26岁,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给人的感觉还像个学生。他说:“其实接触这个的时间并不长,刚开始我连蛐蛐和蝈蝈都分不清楚呢。”这个连蛐蛐和蝈蝈都分不清楚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在西安的玩蛐蛐者当中小有名气了,得了个外号叫 “小天王”。记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蛐蛐和蝈蝈到底怎么区分,张则宁说:“太简单了,蛐蛐小,蝈蝈大;蛐蛐黑灰色,蝈蝈是绿的;叫声也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