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信息中心主任或信息主管已习惯被称之为CIO。他们大多承担着CIO的职责、做着CIO性质的事情。
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赵强,现在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担任信息主管。这几天,赵强一干人等又接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通知,让技术人员参加沟通能力研讨培训班。听说这是为了加强他们的业务沟通能力。
有人说,这些人就是技术狂,智商高,情商低,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只适合与机器共舞。
这是一家之言。信息主管的智商高,技术水平高,这有什么不好,工作性质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要说他们的情商低,有何为证?仅凭他们的工作强度就断定如此,未免有些武断。即使是这样,他们有错吗?他们必须懂得管理、学会沟通吗?这样的要求有些强人所难。
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后者的体制完善,企事业内部管理流程规范,CIO在企业的地位显赫。例如,在美国,CIO可以将工作进展情况直接向CEO报告,CEO也会充分听取他的建议;而在中国,除非特别恩准,信息主管想面对面与CEO沟通,要先经过副总经理,副总经理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对公司有利,那也是副总经理找CEO,信息主管只能苦等。
这样对比看来,由于我国企业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混乱,使得哪道业务工序出了问题,就将罪过推到信息主管身上,显失公平。一位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信息主管曾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单位,由于是高科技企业,对技术人才非常重视。应聘时,他过五关斩六将,竞聘上岗,通过拼搏,做到今天的位子。经过这几年的风吹雨打,他精通的技艺,在公司中无人能及。业务部门出现问题,他总能凭借掌握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将其解决。
一段时间下来,同事之间,尤其是业务部门的人,发牢骚的声音渐渐在他的耳边消失。但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是暂时的;在他心里,又会不知何时迸发出一串问号和惊叹号。如果按照目前这种企业制度来运作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是:问号或惊叹号接二连三地出现,他要快速地将其化解成句号,至少是逗号,否则的话,牢骚声又会重演。
这位仁兄,试图彻底消除这种令他不愉快的噪声,他失败了。有了这种念头,他就异想天开地寻找破解之谜。经过深思熟虑,还请教了业内一些成功人士,他的想法着实吓了他一跳,他恍然大悟:彻底消除这种声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内部管理流程要脱胎换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将意味着公司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要进行调整,上到CEO,下到门卫,左打财务,右拎采购,这现实吗?可以,不过,远远超出了这位老兄的权力范畴。赵强也许也有同样的意念,但面对沟通课程培训时,仍然是想着他的几件要处理的事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了,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如若不在位,反而谋其政,会令人生疑,眼下的位子恐怕也难以保住。话说这里,相信一部分人还是难以接受这种说法。他们则认为信息主管就是要精通技术的同时,精通业务,且善于沟通。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的职位就不是现在的信息主管,足可以堪当企业架构师(英文简称EA)了。就像前面提到的赵强也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仁兄也罢,要求他们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业务,还要学会沟通、协调,那他们的老板干什么去?不是要拿着饭碗另谋出路了。
估计没有哪一个企业老板愿意将自己的事业拱手让人,尤其是自己的下属。他们不得不承认,信息主管在技术方面是独当一面的,这一点无可争议。难的是如何处理技术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时,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信息主管名下——一套系统上马成本太高,他们有责任;系统运行后出现纰漏,他们开发水平有限……
系统的选用,信息主管们是费尽心思将成本降到最低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若是技术问题,信息主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是流程问题,这不是他们能掌控的。公司效益上不去的原因也是要多方面考虑才是。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担任信息主管或信息中心主任的CIO身上,而是要从公司管理流程上做文章,打破他们的沟通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