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的朋友告诉我,不久前宏观调控部门正在沸沸扬扬地讨论先救“厂”还是先救“市”。“厂”指的是那些破产潮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市”指的是股市。
就在讨论的当口,雷曼兄弟出事了,于是政府火速“三箭齐发”,奋勇救“市”。但是中国股市毕竟和实体经济脱离较远,还不是真正的经济“晴雨表”,要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还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救“厂”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但是,就是否救“厂”,也有争论。8月,柳传志在《财经》杂志上发言: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反对宏观经济左右摇摆,看到很多企业要倒闭,就放松贷款,让原本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又得以生存。应该让严酷的环境逼着企业做品牌、搞研发,才能最终提高中国经济的“体质”。
另一方面,央视2台关于救助中小企业的观点日渐抬头,包括是否要降低税负等等。
实际上,是否救厂和救市,不能简单地一言蔽之。“救”,不是简单地让股市上升到多少点,不是让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又活过来,而是,完善市场机制,改善政策环境。至于谁死谁活,还是市场说了算。
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单纯依靠廉价资源过活的企业当然不值得挽救,但当前的形势过于严峻,汇率不稳、人民币升值、国内外经济环境、劳动力价格上升等等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同样透不过气来,需要施以援手。于是,降低税负、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环境成为众人瞩目的政策。
但是,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固然重要,更关键的则是制造企业自己的努力。
中国制造往何处去,无非三种出路。
一种是品牌化,就像人们所周知的晋江制鞋产业集群爆出众多的鞋类品牌,包括“鸿星尔克”;
另一种是向制造产业更高价值链攀升,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增加设计等更高附加价值的成份,类似所谓从OEM到ODM;
第三种就是向更先进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制造业转移,例如船舶制造业。而传统的制造企业则向内地迁移。9月16日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一个“思想”就是要让长三角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包括大飞机制造。有专家指出,大概30% 传统制造业要迁移出长三角。
其实,任何一种转变都是异常艰难的。以品牌化为例,台湾诸多电子制造企业,经过那么多年,如今打出自有品牌的,不过宏基、华硕、明基而已。其中宏基自有品牌发展一波三折,明基也遭受并购西门子手机失败的重大打击。不过,台湾制造企业向高价值链攀升这一点做得不错,很值得借鉴。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若干年内,如何自救,如何被救,都是制造业不可回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