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4000 多年前夏禹时代,中国人已经懂得利用金银作饰物和交易品。司马迁的《史记平的准书》中就有「虎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的记载。「黄」是指黄金,「白」的是银,「赤色」的是铜。商朝早期的墓穴也被发现用金饰作为陪葬品,愈来愈多的出土文物都证实我国在夏商时代已掌握了金银的冶炼和饰物制造的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普遍被王公贵族作为饰物,是财富的象征。史上记载的燕昭王于易水建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黄金台」上铺满黄金,吸引各国的名士到来,所以又名「招贤台」,使原来受到齐国侵略而国势衰落的燕国得到复兴之望。秦王赢政用大量的黄金收买赵国的大臣郭开,使他劝赵王投降,以致赵国很快便被秦国吞并。那时候以金银奖励有功之士,更是屡见不鲜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把金、银集中起来,将货币统一。金制的货币被称为「上币」,铜为「下币」。但由于秦始皇动用了很多人手去建筑长城,令生灵涂炭,劳力短缺,采金的作业便随之衰落。
汉朝因内患日渐平息,且汉帝勤政爱民,除了减轻货税外,又整顿货币、令社会日益繁荣。汉武帝用银及锡铸造大、中、小 3 种货币,在全国统一流通,使黄金转而变成首饰及工艺器皿的原料;但黄金仍然是赏赐臣民及笼络人心的工具。那时,愈来愈多的黄金被富豪及官家所拥有。据《汉书》的记载,皇帝用于赏赐的黄金有 1300 吨之多,所以秦汉时黄金异常的流行;同时,白银亦变为制造货币的主要金属。进入东汉以后,皇帝一反常态,很小用黄金作为赏赐,用金量锐减至 5 吨左右。后世学者分析当时黄金减少的原因有四。一是佛教传入中国时大兴土木,无数县都建造佛寺和佛像,有些佛寺更是用金铺贴,佛像用金铸造。据史学家考证所得,曾有佛像更是以黄金 600 斤所塑造而成的。二是易于发掘的金矿矿藏已耗尽,人们也未发现新的来源,所以供应减少。三是富贵人家在死后把大量的金银制品作为陪葬,使大批的黄金退出了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