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大幅上升30%,但盈利不减反增——
“耐磨”才能赢
本报记者 刘 杰 何 聪
“不仅产品要耐磨,企业在市场上也要‘耐磨’——抗得了风险。耐磨才能赢,只有自主创新不断有新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老套套是没人买的。” 被业界誉为“钢球大王”的安徽省凤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明兴致盎然地说。
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今年以来,地处安徽宁国山区的凤形公司也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仅废钢每吨就净涨885元,各种原辅料普遍上涨30%,人民币升值也给产品出口增加不利影响。“总的算下来,成本大约上升了30%,这大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不想办法,公司肯定要亏损。”但凤形公司不但没有陷入亏损的困境,今年以来的利润反而同比增长20%。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怎么能做到利润不降反升?
“首先靠挖潜,压缩成本,靠这个我们大约可以抵消成本上升的50%。”凤形公司对于生产工艺的创新改造,这些年一直在持续,并且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凤形公司以废钢为原料,但固体废渣和工业废水排放却为零,每吨铸件能耗不到国内平均值的一半。在生产线的改造中,先后获得26项国家专利。原来一年生产3万吨钢球需要4000多人,如今一年生产7万多吨只要1000多人,一条生产线只有20多名工人。
但只靠工艺改造挖掘潜力肯定不够,要想获取利润还得靠提价。今年以来,凤形公司的产品先后8次上调价格。频频上调产品价格,就不怕丢失订单吗?
凤形公司敢于调价的底气在于其过硬的产品。“拼市场靠品牌,靠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了王牌产品就不怕市场不欢迎。”陈宗明说。他口中的“王牌产品”就是被他们命名为“凤形一号”(超硬高铬合金铸球)和“凤形二号”(高碳多元素合金钢球)的新产品,是独辟蹊径利用中医药原理,选择微量合金的做法,使普通高铬球的耐磨性能提高30%左右,破碎率降低50%,主要技术指标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凤形的“王牌产品”虽然价格高了,但给客户带来的效益更高。不久前,中钢集团赤峰金鑫矿业有限公司在使用“凤形一号”后,全年处理360万吨原矿可节约500多万元。
“发展企业,我不盲目追求最大,但一直追求产品质量世界最优。这些年来,我们的企业技术步步升级,产品不断升级换代,这为企业的‘耐磨’奠定了基础。”面对市场风浪,陈宗明的自信让记者印象深刻。
一年新增成本1800万元,几乎抵消了全年的净利润——
企业老总的成本账
本报记者 汪晓东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这些因素对出口企业影响究竟如何?最近,记者来到江苏张家港市金港镇,与当地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老总座谈,听他细算成本账。
这家公司现有职工1800人左右,主要生产中高档色织面料,年销售逾4亿元。公司的产品70%出口,出口额在3000万美元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民币升值。”这位老总坦言。据他们测算,仅仅因为人民币升值一项,公司就要自己“消化”9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600万元左右。
劳动力成本增加也非常可观。工人工资平均增加20%,加上提高社保标准,1800名工人一年至少增加开支600万元。
第三项增加的开支就是电和蒸气。
上述三项相加,公司一年新增成本1800万元左右。“我们的净利润是多少?一般占销售额的3%—5%,也就是1200万元到2000万元左右。你看,如果不想办法,企业还能办下去吗?”
让他们稍稍松一口气的是,今年8月1日,国家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3%,增加了两个百分点,以3000万美元出口计,企业一年增加收入60万美元。
面对困境怎么办?这位企业老总说,首先还是技术创新。“不要以为纺织品是传统产业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含量,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他介绍,公司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技术中心,新品开发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最近,这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的花色多了,质量提高了,就能争取客户、争取价格,在谈判中掌握主动。”
同时,通过管理挖潜,节约企业开支。现在,用气方面每月节约20%左右,用电节约5%左右。另外,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
“不能失掉信心。”这位企业老总表示。他说,纺织业巨大的市场还在,我们如果不做,别的国家就会去占领这块市场。“纺织业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还没有条件放弃这个产业。”他也希望,国家在相关政策方面再增加一些支持力度,“迈过这道坎,中国纺织业希望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