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助手的搀扶下,杨振宁走上了在云南师范大学礼堂举办的“科学大讲坛”,尽管年逾八十,但他的谈吐仍清晰可辨,而他的夫人翁帆也静静地坐在台下,跟听众一起分享杨振宁带来的一场精彩演讲。 在演讲中,他自曝弱点,称自己不会做试验,整个演讲生动而幽默,台下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从法拉第
一直讲到吴健雄
在云南省科技厅领导和主持人致辞完毕后,杨振宁在讲台后坐下,开始了题为《物理学的诱惑》的演讲:“很多人认为物理学是很难很难的学问,其实不然。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了,而研究的结果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力和福利。”杨振宁的声音不是特别大,但很清晰。
接着,杨振宁就用准备好的幻灯片,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开始,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台下的听众逐渐被吸引到了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来。接下来,他又从麦克斯韦讲到了吴健雄宣布在β衰变中宇宙不守恒,再讲到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和李政道的合作等。在最后再次讲到吴健雄时,他为吴健雄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感到惋惜。在讲到精彩之处,台下发出阵阵笑声,听众数次为他的精彩演讲鼓掌。
“‘历史上中国曾扮演世界文化领袖的角色,当中国从她目前的浴血革命时代走出,重新担任她的历史角色以后,她对未来世界物理学微粒学有多么大的贡献。’在2008年的今天,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中国正在走向垂直担任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角色的时候,我希望在座的年轻同学再看看 Emilio Segre所进的这句话,对于历史的发展多一些了解。”杨振宁引用物理学家Emilio Segre的话,在掌声中完成了演讲。
是左撇子
捏只鸡被当成藕
演讲中,杨振宁还说起了自己的弱点。在西南联大念物理的时候,他所学是理论物理,没有条件可以做真正的实验。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再到芝加哥大学,才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特勒的学生。为了能弥补做实验少的缺陷,杨振宁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写了一个实验的博士论文,之后就要求做实验,并做了20个月的实验。
“这20个月的实验给我自己一个自我认识,就是我这人是不会做实验的。凡是我动手做的事情里面都会有问题,以至于我的同学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由于自幼便是左撇子,杨振宁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关于他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哦!”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弱点。1948年初,获知杨振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特勒给他提了个建议:转攻理论物理学。
“所以到最后我懂了,我不能够做实验,而得乖乖的回来做理论。我曾经说,我的很多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做这个决定是物理学的幸运。”杨振宁说自己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每一个年轻人能够及早发现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这对其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杨振宁也觉得在方方面面都能做好是很幸运的事情。正如他所说,生物学在上世纪50、60年以前比较简单,现在复杂了。当今每一个领域里都有理论和试验的分区,生物学里没有物理学里分的厉害,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非常成功,是因为他们是既做实验又对于整个生物理论结构有深切的认识。“所有的科学必须在实验上,这是从近代科学萌芽的时候,很多无物理学家加重讲的,大家都绝对可以接受的。科学所以这么成功,道理就是没有离开这个基本的精神。”对于现场听众提出的脑力研究和动手实验的关系问题,杨振宁这样回答。
问答
谈教育:美国教育并不完全成功
“现在的中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不浓厚,当前考试的压力太大,对这方面您能不能提一点意见?”一位中学教师在现场向杨振宁进行了请教。
对此,杨振宁认为不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念很多的物理,也不是应该念很多的高深数学,但他觉得每个人应该对物理学及数学精神有一些认识。杨振宁指着幻灯片的一幅图举例说,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些什么作用,要学生完全弄懂是不大可能的,也没必要。
关于考试的问题,他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也许跟很多人不完全一样,我愿意借这个机会提出来跟大家谈一谈。”杨振宁说,有些中国小孩到美国后,发现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完全不一样,压力小得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比较多,人也变得活泼了。但这后面的结果是什么呢?他认为国内很多人并没有完全了解:“好象国内普遍有一个现象,认为美国的办法好中国的办法不好,我认为这个是个错误的观念。”国内只看见了美国成功的地方而没看见失败的地方,美国的中学生很多连中学都念不完,这是国内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因为不知道,就认为美国的教育成功极了。其实美国的中学校长到中国来考察后非常羡慕中国,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如何使念中学的同学都继续念下去,都毕业,美国中学校长的成绩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有百分之多少能够毕业,而这种问题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因此两个教育体制所产生出来的巨大问题是不一样的,杨振宁建议国内教育界对这点要有不同认识、要讨论、研究,保持国内教育体制好的地方,把其中压力太大所产生的不好的地方做一些修改或者做一些补偿,并警惕像美国极端自由的办法所带来的不良现象。
谈兴趣:在昆明激发了物理兴趣
“你说好奇心是研究物理学的动力,那你自己对物理学最初的好奇心是什么?”念出了一位听众的问题后,全场发出了一阵笑声。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在我自己的记忆里是一个非常清楚的事情。”杨振宁愉快地回答起了读者的这个问题。他说,在自己到昆明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教育部宣布不必有学文凭就可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但自己要报考西南联大的话,高一高二都没有学过物理。在报考了以后,他借来一本教科书,开始自学高中物理。“这一个月,使我觉得物理学是非常符合我的本性的。”杨振宁说,他还从这段经历里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我看的书里有一章讲离心力,如果一个东西在绕一个圈转的话,这个离心力会让东西沿直径向外飞出去。当时就觉得不懂,在转的时候力量是向前走,为什么说是离心呢?我仔细把那段看了,这样看了一周以后,我懂了。这样讲是对的,因为这里的观念是一个向量,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向量这个观念,这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影响。”
“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物理学都有认识,每一个小孩本能中都有一些物理的知识。真正复杂的物理基础都是从许多本能的物理知识之间提炼出来的。”杨振宁说,有的经验提炼出来以后的结果是跟人们最初的想法完全符合的,有的不在一个方向上,提炼这个想法以后,觉得跟人们当初的直觉感觉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学里,如果你的直觉跟书上告诉你的不一样,这就是你最好的学习机会。仔细弄清楚了以后,你就会得到一个新的直觉,很多新的直觉加起来你就变成一个很好的物理学家了。”一阵掌声之后,杨振宁接着说:“我要讲的就是你不要去想,你要把你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你从文章上、书上所看的东西要对一下,这个对一下要注意的是不能马虎,你觉得不太对的话,你要追,你把追的这点弄清楚之后你就更上一层楼了。”
谈学校:以为上师范学校是免费
“这个题目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不过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这个题目给我提示了一点是我不晓得的。”说到这里,台下的听众也开始猜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这位驰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这位同学问,为了促进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你是否愿意提议政府把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学校?”台下的听众又笑着鼓起掌来。
“我之所以觉得有点惊讶,是因为我以为所有的师范学校都是免费的。好象不是这样?”杨振宁说,这个问题他当然是不能够提任何意见的。“我可以跟大家讲,我父亲是北京高师毕业的。北京高师就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他是1919年从北京高师毕业的。他为什么进了高等师范呢?因为当时是免费的,不需要学费,他也没有学费,我们家没有钱,他就进了高师。所以我一直以为这个传统到今天还是这样的,所有的师范学校都是免费的。”台下再次欢笑后,杨振宁顿了顿说:“等会儿我会跟龙厅长谈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台下又响起了一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