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市场前景迫使软件外包企业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和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到实体经济的一个又一个产业,主要从欧美、日本接单的软件外包业看起来很难逃离遭受重创的命运了。
10月16日,20余家中国软件厂商的老总齐聚成都,参加“2008年微软中国软件外包事业高峰论坛”,在全球经济一片风声鹤唳、步入衰退已成定局的这个时刻,与会的每个人都显得心事重重,会议气氛颇为压抑。
这种气氛部分要“怪罪”于郎咸平在头天晚上演讲时散布的“悲观”论调,在他看来,“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持续的大萧条即将来临,下一步就是大批企业的倒闭。至于软件外包业,由于先天的系统缺失,中国没有可能出现印度Wipro、TCS这样的软件外包巨头。这样的论断对在座的软件公司老总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会议主办方微软公司的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微软中国研究集团主席张亚勤在开幕致词上表示不想再多讲负面的东西,想给大家打打气,不过他随后提出的忠告实际上又再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赶紧节衣缩食迎接漫漫寒冬,活下来就是胜利。
张亚勤的忠告是:谨慎再谨慎,保持一个正向的现金流。只有当你赚钱的时候,时间才是你的朋友;尽快整合你的业务,砍掉烧钱多的部门、发展速度慢的业务;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没人知道经济危机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但是总会好起来,历史上几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萧条,每次恢复之后都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作为一个企业,在这个时候要注意打造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当经济恢复的时候,你才有机会。
在上一个财年,微软给了中国1亿多美元的外包订单,这本来是微软预计的5年的量。而且外包项目的质量、技术的成份都有增加,有60%以上是软件开发和自动测试。但是更多的客户接下来恐怕不但不可能给中国增加订单量,反而可能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感到庆幸的是,目前来自欧美市场的高端需求虽然在明显减少,比如银行和金融机构,但是恰恰这些业务是中国的外包企业做得比较少、还没有能力接或接不到的,而相对低端的业务下降的速度暂时不会那么快,还会有增长。所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包企业的影响暂时还不显著。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已经遭遇宏观经济环境突变的困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双重难题几乎吞噬掉了中国软件企业本已十分微薄的利润,让过去三年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膨胀起来的中国软件外包业在今年上半年就已停滞了下来。据中软国际CEO陈宇红介绍,在过去三年里,几乎每个公司都有上千人的成长规模。而中国从事各种不同的外包服务的公司也超过了3000家。而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或正准备冻结人力招聘。
在海辉软件董事长孙振耀看来,在未来五年,外包行业的整合势必展开,他甚至夸张地表示这3000家公司会不会变成30家难以预料。除了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之外,中国软件外包业的老问题解决缓慢,也令从业者沮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具有相关的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中高级软件技术人才;缺乏较大的供应商;缺乏关键的国际外包客户,主要承接的都是转包业务;国内大型企业对外包理念相对保守;缺乏统一的中国外包品牌和定位;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环境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品牌效应。
中软国际的陈宇红说:“外包其实就是一个信誉的生意,我信你才包得出去。但我们现在在这些方面恰恰面临挑战,我们现在实际上具备了相当的能力,问题是我是年轻的医生,人人都说找老医生,没人找年轻医生。”
海外市场不景气,离岸外包业务萎缩,迫使大家开始把眼光转向本土外包市场的激发上。麦肯锡的一个报告指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潜力,有望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领先的国家。一是中国政府的实力在迅速提升。5万亿元的政府税收可以用来投入大量的信息化支出,这一点在这个全球经济动荡的时代,可能对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2006年中国整体金融资产达到了8.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如果用来帮助我们服务外包的企业做大做强、国际化,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三是中国出现越来越多世界级规模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的整合,出于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他们必然需要外包的服务。
“如果有一天中国电信、中国人寿、中国石油这些大型企业出现外包业务,外包到印度、美国去是不可能的,他们一定会在这儿,因为不管是讲四川话还是广东话,肯定是只有我们才能应付。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大市场,我们要把握这个机会。”孙振耀说。
问题是,这一天会在哪一天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