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5年的中兴通讯正在一步步向成为世界级卓越通信企业的目标靠近。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正在改变全球通信业格局,并推动和引领世界通信行业的演进。
目前,中兴通讯在全球96个国家设有代表处,业务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印度、瑞典等国家设立了15个研究中心,在俄罗斯、法国、埃及等国家建立了9个海外培训中心。2007年中兴通讯全年营业收入347.77亿元,同比增长49.81%;净利润12.52亿元,同比增长63.26%。其中,国际市场所占比重增至57.77%,较上年增加13.35个百分点。同时,中兴通讯还成功切入手机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中国最大,且与三星、LG并驾齐驱排名全球第6的手机厂商。知名美国咨询机构IDC发布的《中兴通讯:在挑战性市场环境中的创纪录增长》的英文报告中显示:“于2007年行业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兴通讯2007年销售收入增速位居行业首位。”
技术与产品创新 改写市场格局
目前,中兴通讯在3G(包括WCDMA、CDMA2000、TD-SCDMA)、NGN、数字集群、核心路由器、宽带数据、光传输等技术领域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能力以及应用方面,中兴通讯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欧美厂商。
1985年,由691厂、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和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80万元人民币。初期,依靠开展来料加工业务获取原始积累,先后组装过电话机、电子琴、冷暖风机等产品。后来,中兴通讯看到了通信行业大发展的机遇,选择了通信行业,选择了自主研发之路。当时,国内以电话为主的通信行业正在大发展,但全被国外厂商所占据,只有农话市场还是空白,中兴通讯就依靠农话市场迅猛发展。1992年,代理交换机行业竞争加剧,国内没有自主研发积累的200多家小型交换机企业由于没有自主技术纷纷倒闭。在中兴通讯的发展初期,依靠自主研发获得了“生存权”。
1994年,GSM数字移动电话试验网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始建设,移动通信建设正式开始。1996年,中兴提出战略上的“三个转变”:产品结构从单一的交换机设备向多元化产品转变;目标市场从农话市场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研发力度显著加大,筹备向移动产品、芯片等领域进军,整体实力增强。在移动产品等研发上的投入加大和1996年确立的战略转变,促使中兴通讯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知名通信企业。从技术追随到自主创新,中兴通讯已经在3G、NGN、数字集群、CDMA等多个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基础上,中兴通讯已经由技术追随者,成长为多个领域的领先者。同时,中兴通讯亦大力推动中国3G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从2001年开始启动产品预研以来,中兴通讯一直坚持对TD-SCDMA的投入。中兴通讯抢占了市场先机并被业内誉为最具实力的TD-SCDMA厂商。在WCDMA方面,中兴通讯同样取得可观的市场业绩。
面对国内手机市场整体技术含量不足的状况,中兴通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核心技术为基础的策略。在国内手机厂商当中是以“技术实力出众”为鲜明特色的极少数厂商之一,通过差异化创新获得市场优势。今天,中兴通讯是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同时研发、制造3G、GSM、CDMA、小灵通四大领域全系列手机的高科技企业。在最令人关注的3G及3.5G终端领域,中兴通讯几种制式都投入力量进行研发,并拥有数个全球第一。
“走出去”直面国际竞争
中兴通讯的国际化战略,最早是在开拓中国国内市场,由农话市场进军市话市场的时期确定的。当时中兴通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认识到自己面对的都是北电、朗讯这些国际巨头,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就不能和竞争对手一样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取得全面竞争优势;其二是在当时就认识到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晚走出去不如早走出去。
事实也证明,在中国IT和通信企业中率先“走出去”,为中兴通讯最大限度缩小与跨国厂商的差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了先机。在持续10多年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兴通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到1997年,是海外探索期。在此阶段中兴通讯确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大战略并有少量产品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1年,是规模突破期。在此阶段,中兴通讯开始进行大规模海外电信工程承包并将多元化的通信产品输出到国际市场。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4年,是全面推进期。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开始在市场、人才、资本等三个方面全方位实现推进。第四阶段是从2005年开始为高端突破期。中兴通讯通过借助有效实施“本地化”以及“MTO(按单生产)”战略,通过和全球跨国运营商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实现对西欧、北美等发达市场的全面突破。
伴随国际战略向发达国家突破的思路,2006年,中兴通讯将其定义为“MTO拓展年”,开始实现从新兴市场、地方运营商市场向发达国家、跨国运营商市场的跨越,采取在销售体系内部特别设立“MTO部”,以促进快速集中公司资源,实现与客户和分支国家的一体化全方位运作与互动,快速响应客户需要,从而提升与运营商总部和分支国家的客户关系。这些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中兴通讯的国际销售收入增长及高端市场突破。体制、研发、人才“三驾马车”驱动
中兴通讯能够实现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离不开它在机制、研发、人才等全方位的、持之以恒的创新。只要是有利于企业成长、贴近于市场、贴近于客户的,中兴通讯都会随之进行迅速地组织变革。
中兴通讯最初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首先要归功于其在上市前独特的“国有民营”体制,这最早得从中兴通讯历史上的三次产权改革说起。中兴通讯历史第一次大的产权改革发生在1985年,中兴通讯前身———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由航天系统的691厂和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及另外一家国有企业三家联合投资组成。1993年,公司进行重组,由两家国有股东——— 691厂和深圳广宇工业(集团)公司控股,与民营高科技企业——— 深圳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这是中兴历史上第二次产权改革。第三次产权改革就是挂牌上市。1997年10月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改组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后形成了国有法人控股、多元化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的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进行了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一系列创新。
中兴通讯自成立之初就逐步确定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侯为贵董事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具备和跨国通信巨头比拼的资格,否则,只能受制于人,不可能有独立、持续的发展。在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基础上。到上个世纪末,中兴通讯已经由技术追随者,成长为部分领域的领先者。
早在创立初期,中兴通讯就把“以人为本”作为其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围绕着这个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规划。中兴通讯正在以自身扎扎实实地努力成为中国通信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相关链接
中兴通讯大事记
□1985年,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
□1990年,推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3年,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首创“国有民营”经营机制。
□1996年8月,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首家上市公司。
□2000年12月14日,与刚果民主共和国邮电部签订合作运营项目协议,协议金额8000万元,标志中国通信企业首次涉足海外电信运营业。
□2001年12月6日,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信系统总包招标中一举中标,该项目是第一个由国内公司承担的地铁通信总包项目。
□2002年10月31日,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未来3G无线通信、无线局域网等几个关键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
□2003年7月,中兴通讯正式加入Wi-Fi联盟,成为国内首批加入该国际技术组织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2004年,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7年,中兴通讯国际化销售收入比例首度过半,达到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