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于举步维艰的国产手机而言,在国内的整体大环境之下,这种冲击虽然貌似没那么直接,但其实潜在的隐忧已经开始出现。国际上,已经有行业预期表明,手机潜在用户的增长会慢慢地放缓。这种趋势其实在国内已经开始有所体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我国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接近了6亿。这个数据尽管体现了很冠冕的发展成果,但另一个层面的“潜台词”就是已经有半数国人在使用手机,对于手机厂家而言,未来新用户的增加可能会放缓,而更多的将是换机用户。
不容忽视的是,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很多消费者很可能减少开支,手机能不换机则不换,换机用户在手机的消费行为当中谨慎而约束了很多。而再者说,在现有的市场当中,到底又有多少机真的值得一换呢?一位曾经对手机很着迷的同事就坦言:“现在我都不关心有什么新手机好换的了。”行业发展到一个“平台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促销等各种手段单一,已经让很多消费者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态度。
所以,这个“冬天”确实不太好过,但似乎很多手机厂家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去解决“垒窝过冬”的问题,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上周的北京国际通讯展上,一位手机行业内资深人士直言:“很多手机厂家尤其是国产手机厂家都找不着北,都说形势不如前两年好,大家都知道,但是现在行业状况如何、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就很不清楚了。”他还说,行业内还有一个不好的惯例,就是一旦效益不好,又会把矛头直指“山寨机”。殊不知,山寨机冲击的只是1500元左右以下的低端市场。换句话说,这正好说明很多厂家没有实力去竞争中高端智能机市场,“垒”不起一个坚实的“窝”。
而从未来的风向看,以苹果iPhone和谷歌G1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概念的智能手机已经形成了冲击,至少它们的问世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眼球。诺基亚收购sybian,抢滩另一个智能系统的桥头堡,也表明了要在智能机的基础上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决心。可以预见,以互联网为支持的移动通信将能够开拓出新的“蓝海”来。也正是在这种潮流和新的机遇当中,才能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窝”,也才能有实力抵御“寒冬”。十年前手机行业迅速兴起,不也正是把握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吗?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