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背后的高科技给你第二次惊叹(组图)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1-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奇:超级“魔方”大舞台

江福梅本报记者赵波

随着音乐流转,一幅壮美的“祥云”画轴从地下升起,在光影变幻中徐徐展开,踏着节拍,它一会儿幻化成波涛浩瀚的大海,一会托举起炫目的星球……这个升降组合式舞台,犹如一个异常复杂的超级“魔方”,令人赞叹称奇。升降舞台宏大复杂

负责项目研制的尚文介绍,舞台由4层组成。第一层,中间是可开合的两块活动盖板,两边是可下藏的60块补台。第二层,中心是20个模块组成的直径20米可拆卸圆台,周边为A、B、C三类10块异形子台。第三层,直径18米的九环球,第7-9环之下设有临时支柱。第四层,直径20米圆台,又称母台,中心竖起直径6米子台。

在计算机控制下,补台下降,活动盖板打开,第二层舞台就可以上升到地面。这两层舞台的台面,都铺设了大型高清晰度的液晶显示屏。拆除第二层的直径20米圆台,第三层的九环球才能出现在观众眼前。第四层的中心子台,则几乎全部藏在九环球里面。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复杂的可升降组合舞台系统。整个系统由300多台(套)设备组成,总重1200多吨,装配近2000瓦的电机,专用的控制柜、电源柜有100多个,最大载重200多吨。舞台控制系统负责人陆乐介绍说,由于各层各类平台交叉运行,既要实现速度同步、位移同步、转矩同步,又要确保安全可靠,控制系统设计非常难。设计方案一波三折

国家体育场地面设备工程要为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4场演出和仪式服务。据2006年初参加工程建设、负责地面设备统筹的陈威介绍,由于当时开闭幕式演出还在方案创意阶段,最初连舞台区域、大小、形式都是未知数。设计人员从摸清同时上场的最大人数入手,综合4场演出的共同需求,经过多轮方案评审,拿出了舞台工艺方案,并为各场演出需要的装置与运行要求进行了预留设计。

由于导演创意不断调整,工程研究设计迟迟不能定型。有时看似很简单的调制却要求对结构体系、电机设置、运行方式以及控制系统进行全套修改。好几次,上一次修改刚完成,还没来得及出图纸,新的要求又来了。2006年6月开始方案研究,经过3次方案调整,十几次局部修改,到2007年3月工程设计才算正式确定。

为了确保设备运行可靠,整个舞台系统运用了大量可靠性设计。从驱动电机到整个控制系统,全部都有备份措施。由于各类平台交错,设备交叉运行,相互冲突的平台都采取了互锁设计。设计人员还专门开展了设备故障快速诊断课题研究,所有的操作、运行数据都记录保存,为整个系统装上了“黑匣子”。施工过程惊心动魄

2007年8月,经过工厂加工,地面设备舞台本体机械部分率先入场安装。此时的“鸟巢”,土建工程仍在收尾,十几家单位同场施工,现场保障非常困难。抢时间、抢场地、抢道路,成为施工组织的重要工作。为了保证顺利施工,设计人员甚至专门租了发电车。

“鸟巢”上空没有屋顶,施工只能露天进行。雨雪风沙,给施工增加了许多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苦的不仅是人,有一次,一辆货车硬是陷进泥沼里,现场近百人等着施工。连推带拉,忙活了大半天,才把设备运进场。特别是地下十几米的基坑,一下雨就满是积水。因为天气恶劣不能施工,使原本就很短的工期愈发紧张。

今年4月初,系统安装完毕开始调试,问题却接踵而至。由于设备行程超长,传动链走完一圈多出一大截,阻碍了周边子台的运行。经过专家研究,又观察了几天,加装了一个导向轮,才把传动链固定起来。两个互为备份的电机,同时启动,电流流量却不一致。是不是存在什么隐患?开会讨论了几天,又专门作了各种荷载试验,才算找到电机运行规律,证明没有隐患。

为了迎接首场测试赛,活动盖板和补台要铺上草坪。十几辆履带车“轰隆隆”开上舞台,刺耳的噪声混合着机械设备的振动共鸣,让人分外揪心。振动会不会影响升降设备?没有人撤离,大家纷纷主动到振动最厉害的地方查看,测试最终圆满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