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飓风撕裂彗星尾巴
美宇航局STEREO卫星于2007年4月4日首次捕捉到太阳“飓风”(这一过程被称为日冕物质喷发)相撞以及彗星的照片。此次相撞引起彗星由等离子体构成的彗尾彻底分离。彗星是太阳系数十万年前形成时产生的冰状残余物,它们通常游弋于太阳系温度低、遥远的区域,但偶尔在行星或另一颗彗星或附近恒星的引力拉拽作用下,会被拉进内太阳系。一旦身处内太阳系,太阳的热量和辐射物会蒸发掉彗星的气体和尘埃物质,形成彗尾。彗星一般有两个“尾巴”,一个是由尘埃物质构成,另一个则是由导电气体(即等离子体)构成。
2.逃离太阳的等离子体
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大量温度相对低、相对稠密的等离子体悬浮于日冕(太阳大气的最外层)表面。偶尔,这些猛烈的等离子体会突出重围,逃离太阳大气的魔掌。这条光谱线上的放射物是温度高达10万华氏度的色球高层(upper chromosphere)。照片中的每一个特征都追寻着磁场结构的足迹。温度最高的区域几乎全是白色,而颜色暗红的区域则表明温度相对较低。3.太阳表面磁场结构的特写
这是一张有关太阳表面磁场结构的特写照片,是口径为1 米的瑞典太阳望远镜(SST)于2003年8月22日以H-alpha光波拍摄到的。该望远镜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操作。4.太阳黑子
这是一张2002年7月24日在太阳东侧边缘拍摄的太阳活跃区域的照片。它突出了这张照片的三维特点。照片上方中央区域的黑色太阳黑子结构表明,太阳黑子黑色“地板”上独特的立视面。据美国高空观测台天文学家布鲁斯·莱特斯(Bruce Lites)博士估计,这些结构的高度大概在200公里至450公里之间。照片中最小的可分解结构规模约在70公里左右。另外,我们可以从面向观测者的颗粒边缘看见无数明亮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