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痛苦,在金融危机恐慌弥漫全球的时侯,印度却有人因此而获得了新机会。作为印度一大支柱产业,印度外包公司几乎40%的业务由全球金融部门带来,难免受到美国金融动荡波及。虽然订单有所影响,但业界却相对平静,一些外包公司甚至因为美国客户的缩减开支得到了更多的订单。《参考消息》最近转载了一篇美国媒体文章说,印度外包业在金融风暴中寻找商机。一家外包公司就通过为亟需加强欺诈甄别能力的欧美信贷业者提供风险管理的软件获利不少。
本文并非是要讨论印度外包业的前景,而是对当前中国国内市场有一些感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中国IT业自然不能幸免,媒体上充斥着“过冬”的叹息,无数小企业悄然倒闭,大公司开始节省开支,裁员自保,准备过冬。为什么同是新兴市场,两者的差别如此之大?
印度外包业之所以如此,不是源于一时的投机取巧,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提供后勤之时到提供该行业所谓的“知识流程外包”,印度外包业近几年一直在服务业的价值链上爬升,提高自身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早已是“中国制造”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与印度相比,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虽然产业比印度起步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国际风险投资的目光,高级技术人才数量也不在少数。然而在中国投资高科技企业,“高风险”是肯定的,“高收益”却不是必然的,IT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有限。
以互联网为例,与印度人善于寻找商机相比,我们最常见的是模仿和跟风,技术革新和商务模式合理性被忽视。在短期利益面前,用户利益和市场方向往往被漠视,而这一行为必将导致用户流失,最终被市场抛弃。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引起广泛诟病,b2b电子商务也面临瓶颈,前几年火爆的许多bbs论坛商业化之后迅速衰退,如今相当火爆的视频网站也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
说到底,整个行业的浮躁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急功近利、缺乏独立精神。大多数企业对自身定位和战略方向没有清晰思路,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我们没有看到领先技术,也没有看到创造蓝海的商务模式。当危机到来,自然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靠裁员或缩减人员开支来降低一点点成本,实力差的只有束手待毙。
这里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IT业,市场上当然不乏有战略清晰、行事稳健的企业。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印度一些企业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急功近利的模仿炒作和僵化的经营思维之外,及时准确的市场判断、灵活的商业运作手段和踏实长远的从业态度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
此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寒冬虽冷,却未必不是冷却行业多年浮躁风气、行业结构调整革新的良好时机。中国IT业是时候该静下心来反思,把更大的精力用在发掘自身核心价值、提高抗风险能力上了。
希望更多的IT企业不是就此“冬眠”,而能在“节流”的同时找到“开源”之道,把握好企业定位,在战略运营、市场策略等方面加强与市场的契合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取有利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