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8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欧盟和中国的政府官员和信息化专家共聚一堂,沟通中欧信息化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中欧信息社会项目”作为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2009年6月30日结束,主要目标是加强中欧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化,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该项目将包括研究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 在成都、包头等城市开展电子政务示范项目;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中欧高层对话机制等。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纳入阶段、快车道阶段,正在执行最后一个年度计划。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曲维枝表示,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已经成为中欧双方在信息化领域各个层面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为双方信息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互联网是机遇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经达到2.53亿,居全球第一。在过去6年中,我国城镇和农村的电脑拥有量均增加了6倍以上。
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新兴产业和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2006年我国即时通信市场达31.5亿元,2007年网络音乐市场达到55.8亿元。
“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带来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说。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互联网应用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发达国家互联网集中应用于商业或其他业务领域,而中国互联网仍停留在新闻、娱乐层面。此外,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差距很大。“当然,差距也是一个机遇,差距越大就意味着机遇越大。”周宏仁说。
两化融合是关键
“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是同时进行的,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十分关键。” 周宏仁表示,信息化和工业化形成的是两种不同的生产力,工业革命形成的产业优势是硬优势,而信息革命形成的是软优势。推进两化融合不仅要发展硬优势,更要注重发展软优势,二者缺一不可。
“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国家需要大力发展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业。”周宏仁表示,而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的行列。
然而,两化融合的推进,不仅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新产品研制和设计,改造生产装备、生产流程等,更需从宏观层面关注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周宏仁提出,推进两化融合,第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力; 第二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节能降耗; 第三则要发展现代物流和制造服务业。
在两化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实施起来都不简单,因此政府的角色显得举足轻重。“两化融合,不同的行业完全采用不同的技术,其中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如果靠每个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胜任的,所以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出台一些战略上的举措,来推动这个事情。我想我们也会很快看到政府推出的重大措施。”周宏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