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药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申报结束没多久,第二批课题又于10月下月完成第二轮评审。据了解,该专项的目标是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形成支撑我国医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至2020年,使我国新药创制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使我国新药创制整体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切实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近年来,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一直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二批课题申报指南》中指出,“(新药临床前研究)优先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体现产学研结合、预期能尽快实现产业化的课题”,“建立5-8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药物集成创新技术平台,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在条件具备的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促进企业提升药物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广东省的省部合作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启了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新局面,受到高度评价。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雷潮滋表示,在产学研结合工作中,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就要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上,放在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创新需求上,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技术需求应主动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面向市场,又可以使产学研合作双方有的放矢,提升合作成效”。
然而,政府层面的倡导和推动如何落实到产业?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外的药学学术研究大多是由大型医药企业推动的,我国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为了科研而搞科研,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以需求为导向,而需求是市场的基础或潜在市场。我国很多医药企业目光不够长远,资金也不充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命周期短暂。以岭医药集团有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以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联系不紧密、信息沟通不充分,或没有按照企业的大生产要求、市场需求进行科研,致使许多科研成果成为‘档案’成果。”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行政总监赵疏梅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能满足企业的所有技术需求。
他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只有与企业合作,其研究成果才不至束之高阁,“目前国家新药创新偏向于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企业投入较小,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机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事实上,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在产业界已达成共识。一些企业在这方面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据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介绍,该公司早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成立了现代中药研究院,陆续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连达、姚新生和李兰娟及邓铁涛教授、洪昭光教授等十大专家顾问。这些专家顾问不但能够及时带来行业发展信息,更在与企业的交往中增加了相互了解,并开展密切的合作。该公司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福州大学等共同开展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机制研究,并在抗内毒素研究上取得突破。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科研与技术上需求也越来越更需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不久前成立的中医药抗病毒产学研联盟约有50家单位参加,秘书处就设在该公司现代中药研究院,并且由该公司总经理李楚源担任秘书长。
以岭医药集团则进行了另外一番探索。据以岭医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科研、临床、生产、教学、营销五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新的中药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以岭医药集团不但有作为研发基地的以岭医药研究院,还有作为临床科研基地的以岭医院,利用这两个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的不同知识结构,形成从临床到产品开发的最佳组合,奠定了新药研发的基础。以岭模式不但科研立项的目的性强,与市场、生产紧密结合,而且科研与产业化生产紧密衔接,利用自身的生产基地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新产品迅速走向市场。
此外,以岭医药研究院和以岭医院分别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的研究院和附属医院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科研、医疗骨干作为教师、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研究生课题与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相结合,既拓宽了科研思路,又提升了科研水平。教学促进科研与临床,科研带动教学,为该集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升了其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