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網民 2008-11-27 19:04:57
評論11月26日消息,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今日表示,中國在處理器設計和研發上的實力並不比英特爾、AMD等國外公司差,但制程工藝和封裝技術的落後成爲影響中國處理器發展的瓶頸。
上周,李國傑「信息與創新學術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的計算機領域研究水平與國際水平已縮小到兩三年的差距,但從周期上來說還至少落後一代半,尤其是在芯片規模和軟件方面。
針對上述言論李國傑今日進一步解釋說,當下處理器的升級方式已經有由主頻的提升變爲內核數量的增加,基本上兩年就會有一代飛躍。2006年國外制造商推出了四核處理器,而中國的四核龍芯明年才會完全投入市場,如此計算差距就是一代半。
不過,李國傑也指出,從處理器的設計和研發能力上看中國和國外制造商的差距並不大,核心技術已經基本掌握,並不存在所謂的「技術壁壘」。落後的主因是制程工藝的差距。目前世界頂尖處理器制造商的45納米處理器已經開始量産,而中國的制程工藝還停留在130納米的水品,這其中就相差了三代。
他說,除了制程工藝的落後,中國在封裝能力上的落後也成爲另一大瓶頸。當國外各大處理器制造商都在自建封裝廠中進行封裝時,中國龍芯卻找不到合適封裝廠。要想改變基礎設施和産業鏈不配套的情況,5年-10年都並不長。
李國傑同時呼籲,國人不要把視野只盯在頂級處理器和超級計算機上,應該多關注龍芯,關注中國自己的企業,中國自産的處理器已經可以滿足企業的日常生産和辦公需求。
此外,李國傑還特別指出,中國處理器要發展不僅要有封裝、制程的提高,更爲重要的是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用慣英特爾處理器與微軟操作系統的中國用戶,可能需要20年或者更久才能才能廣泛接受龍芯。
11月26日消息,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今日表示,中國在處理器設計和研發上的實力並不比英特爾、AMD等國外公司差,但制程工藝和封裝技術的落後成爲影響中國處理器發展的瓶頸。
上周,李國傑「信息與創新學術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的計算機領域研究水平與國際水平已縮小到兩三年的差距,但從周期上來說還至少落後一代半,尤其是在芯片規模和軟件方面。
針對上述言論李國傑今日進一步解釋說,當下處理器的升級方式已經有由主頻的提升變爲內核數量的增加,基本上兩年就會有一代飛躍。2006年國外制造商推出了四核處理器,而中國的四核龍芯明年才會完全投入市場,如此計算差距就是一代半。
不過,李國傑也指出,從處理器的設計和研發能力上看中國和國外制造商的差距並不大,核心技術已經基本掌握,並不存在所謂的「技術壁壘」。落後的主因是制程工藝的差距。目前世界頂尖處理器制造商的45納米處理器已經開始量産,而中國的制程工藝還停留在130納米的水品,這其中就相差了三代。
他說,除了制程工藝的落後,中國在封裝能力上的落後也成爲另一大瓶頸。當國外各大處理器制造商都在自建封裝廠中進行封裝時,中國龍芯卻找不到合適封裝廠。要想改變基礎設施和産業鏈不配套的情況,5年-10年都並不長。
李國傑同時呼籲,國人不要把視野只盯在頂級處理器和超級計算機上,應該多關注龍芯,關注中國自己的企業,中國自産的處理器已經可以滿足企業的日常生産和辦公需求。
此外,李國傑還特別指出,中國處理器要發展不僅要有封裝、制程的提高,更爲重要的是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用慣英特爾處理器與微軟操作系統的中國用戶,可能需要20年或者更久才能才能廣泛接受龍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