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1月17日电 靴裤、卷发……用光鲜亮丽形容毕业一年有余的刘昕毫不为过。“其实我是风光其外,羞涩囊中!”刘昕敞开自己的钱夹,挥着两张百元钞票说,她没有分毫存款,这点钱就是所有的积蓄。
她告诉记者,高级化妆品、美容、服装等衣物花掉了她每月的大部分工资,为此,她不得不在月末时负债生活,以速食面打发自己。
记者发现,如此“月光族”在“80后”中屡见不鲜,连年轻的男士也开始不惜挥金买名牌、做美容,他们在对外表的追求和与同龄人外在的攀比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
1982年出生的方蔚现就职于太原市一家私营企业,月薪约2200元,她向记者透露了她每月的开销内容。
美容:一月4次,这是“雷打不动”的必要内容,约需500元。
服装及饰物:不定期,不定量,根据喜好买。比较青睐ONLY、艾格等几个品牌,每月至少需300到800元,遇到格外喜爱的衣服,也许上千元,当然,这仅是“挥泪倾囊”之时。
美发:每月两次营养护理,需300元左右,加上有时修剪、烫发、做花,还需300元。
手机费:每月98元的套餐,但往往需加彩信、长途等费用近百元。
餐费和交通费:出入打出租车,最多每月200元,用餐从简,最多每月400元。
好在她住在公司为单身青年集体租用的公寓,省掉了不少开支。如此看来,方蔚每月的2200元工资显然颇为吃力。
与“80后”中的年轻女士相比,男士显然可以减少大量爱美导致的开支,却增加了更费钱的请客、送礼、购买名牌用品等项目。
根据一项对“80年代出生者和他们的父母买东西时最看中的因素”的调查,孩子们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质量(占57.9%)。对款式的强烈追求,表明了“80后”群体消费的炫耀性特征。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品位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
困境
“80后”面临自立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已陆续步入社会,自食其力。此时的年轻人,本应如羽翼丰满的小鸟般展翅高飞,但对“80后”而言,这似乎是个难题。他们中许多人迅速花完自己的工资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接济。为此,这一代人的自立能力开始受到社会各界质疑和忧虑。
工作后时常入不敷出
记者发现,由于在大学养成了花钱无度的消费习惯,许多“80后”工作后虽拿薪水,却时常入不敷出。2003年从天津某高校毕业的小张便是如此。他在太原某市直机关工作,月薪1100元。但他时常刚到月中便囊中空空了,靠借钱度日,陷入了恶性循环。
生活比在大学时还拮据
无奈之下,“80后”们不得不求助于父母。两年前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的小春,如今堪称有房一族,但事实上,房子是父母买的,他每月的800元工资,仅能维持和女友的简单生活。他告诉记者,已经毕业的同学大都如此,生活比在大学时还拮据。
多数“家务低能”
“80后”的婚姻生活,其“软肋”更加明显,不但新婚家当需父母大力出资,这些独生子女还多数“家务低能”。尽管已完全成人,他们的日常生活还需父母伸手相帮。一半家庭已经闹过矛盾,其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相互埋怨对方不会做家务,不知道照顾人。
迷茫
人际关系伤脑筋
“最近跳槽了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是毕业后的80后见面时习惯的问候语。自信是众多“80后”初入职场的鲜明特点,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视跳槽为“自我得到肯定”。正因此,向来自视不凡的“中心感”,导致他们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也令他们对工作难以专一。
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指出,“80后”多为独生子女,“4+2”家庭模式下长大的“小太阳”,习惯了长辈围着自己转,任何时候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他们跳槽,主要原因不是工作辛苦,而是难与同事共事。有关调查问卷显示,他们中与人相处中遇到困难的占50%。8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没有太强的权力欲,尤其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
“80后”更趋实用性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小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然而这些幸运的孩子却并没有领情的意思,他们坦言,在每次跳槽成功的瞬间,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与同事快乐地相处”。
1982年出生的独生子赵平,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工作,工作轻松自如,与领导、同志的关系却总难顺畅。上班一年后,她辞职了,先后又找了两个工作,也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半途而废。“工作数我干得多,好事却轮不到我头上,我心里实在难平衡。”她苦恼地说,她感觉自己总是被孤立的对象。在同事眼里,她的一言一行都不合时宜。
去年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小于,觉得处理人际关系仍是她的最大困扰,尤其是和上级。“从小到大,从家里到学校,我都是中心,别人都宠我、让我。参加工作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干好工作,还要总顾虑别人的感受,以免得罪人。”一年多时间里,她已换了两家公司。
一位外企人力资源部人士告诉记者,80年代毕业的新人也是他们的研究话题,数千元月薪有时都留不住他们,对他们来说,总在一个单位工作没有新鲜感,也总难找到成就感。企业正研究80年代人心理特质,以设定适应他们的培训课程。
提醒
“80后”如何脱离“月光旋涡”
专家指出,某种程度上说,“80后”在自身价值观和财商的扭曲中是无辜而无奈的,他们缺少及时有效的指引和教导,这正是教育脱节之所在。而如何消除消费危机,尽快扭转由此陷入的恶性循环,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如果用艰苦形容上个世纪60年代人、辛苦形容70年代人,那么长在物质富裕、社会开放、经济起飞时代的“80后”,则少了苦难,多了甘甜,堪称幸福。然而与此同时,物欲滋生、信息多元等不利因素开始袭扰这些稚嫩的心灵,从他们凸显无度的消费习惯中,多少看出他们的迷茫无措。
理财人士指出,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建立科学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不浪费,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同时,消费知识的学习也不容忽视。丰富的消费知识可以赋予消费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指导自己的消费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少花冤枉钱。
同时,巧妙的开支,也可为自己的挥霍留条后路。比如,没有储蓄的习惯,但可尝试通过购买保险来为自己营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明天,这只不过是每年少买一两件衣服而已。失业有失业保险,老了有养老保险,东西丢失有财产保险,这样的生活当然更让人放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