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连杰再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人们的热谈,这次他凭借的不是一个演技和武功了得的演艺明星身份。而是一个花了超过20年时间进行悟性和潜心参透,最后决心为慈善奉献一生的慈善家。
“我花了超过20年的时间,才体会最厉害的武器是微笑,最强大的力量是爱,现在我要凝聚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李连杰的话语博得了《时代》周刊的青睐,“壹基金”募得的1370万美元大部捐助给四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举动,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其实,李连杰只是公益慈善在2008年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缩影。甚至有人认为,经历了雪灾、汶川地震的2008是中国的公益慈善元年,也是中国企业在慈善公益方面备受考验的一年。
汶川地震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正是有着许许多多中国企业奉献爱心,才有了汶川地震近600亿的捐赠。但稍显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往往缺乏“耐心”,缺少像李连杰那样甘愿为慈善奉献一生的持续力。2008年4月出版的《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慈善事业大多停留在“政府主导”的形态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缩影,社会责任也被许多企业理解为就是单纯的捐款。
遥想地震伊始,众多企业争先恐后的捐款支援救灾,半年后,在灾区重建工作逐步深入,需要更多社会援手的时候,当初踊跃捐款的很多企业却不见了身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民政部门最近公示的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捐赠1500万元就被列为“最具爱心企业”的刚性条件,致使评选结果引发媒体质疑。显然,社会已经不满足企业对待慈善公益事业“捐完钱就走人”的态度,企业的慈善公益理念或许需要更新了。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调整自身对待公益慈善事业的态度。日前,首届华夏慈善公益论坛在京评选出中国公益50强企业,其中,企业能否长期持久的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被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这一点在互联网行业唯一入选50强的阿里巴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和其他企业相比,阿里巴巴的“年纪”并不突出,但其在2008年所展现的公益慈善理念却备受瞩目。
就在论坛召开前不久,阿里巴巴集团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500万元人民币,用于“5·12”汶川地震因灾致残的残疾人的康复培训。因灾致残的群众应该是灾后最困难的人群之一,企业能向这一人群施以援手,并将救助重点放在协助这些残疾群体恢复生活能力,掌握生存技能,表现出企业公益行为的针对性。
然而,这次捐款只是阿里巴巴在震后持续关注灾区的又一表现而已。和众多企业一样,阿里巴巴也是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除了捐款以外,阿里巴巴还利用其企业优势发动广大网民支援地震灾区。同时,阿里巴巴内部还成立了灾后重建小组,统一协调该企业对于灾区重建的支持工作,组长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亲自担任。这也改变了以往不少企业在灾难面前单纯捐款的公益模式。显然,阿里巴巴已经不再将慈善公益视为企业的外部事务,将对灾区的支援变为企业的“内部业务”一样来运作。
对于阿里巴巴支援灾区重建工作的理念,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灾区重建小组副组长彭蕾在5月份就曾经表示:“阿里巴巴针对这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的赈灾,从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要做对的事情’”, “救人是比谁到达的最早,而重建家园则要比谁坚持到最后。重建家园有最后的期限吗?当然没有,重建家园是一件永远要进行的事情。永远有多远?阿里巴巴都会一路陪伴。”
的确,灾后半年多,阿里巴巴一直都在认真的践行其对灾区人民的承诺。从灾后组织员工献血解决灾区血源不足、中秋捐赠物资、发起温暖行动捐赠过冬物资、对灾区企业进行专项的网商扶持、和灾区地方政府和经济学家密切关注灾区经济重建工作,协调网商资源进行广泛的商业合作和投资建设……当然,这其中还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和李连杰的“壹基金”达成战略合作,淘宝网成为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网络平台。而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期望长久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共同理念。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企业所展现的公益理念,显现的不仅是企业展开慈善公益活动的能力,更是长期关注、持续支持所体现出来的“耐心”。正是有了这样的“耐心”,才能跟进了解灾区人民的需要,提供最及时的援助。正如彭蕾所说“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从灾难中实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所有承诺”。简单的一句话,或许是许多中国企业在经历2008这一公益慈善元年后,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