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拖拉习惯的几率有多高 看看公式就知道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不少人有这样的坏习惯,做事拖拖拉拉,今日事要明日、甚至后日才能完成。加拿大科学家多年研究人们做事拖拉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拖拉公式”,计算一个人能够成功克服拖拉习惯的几率。

公式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业学教授皮尔斯·斯蒂尔近期推出新作《拖拉公式:今日复明日》,在书中介绍了这个“拖拉公式”。

斯蒂尔10多年前开始研究拖拉现象,找来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观察,他发现一个人是否拖拉、成功戒掉拖拉习惯的机会有多大皆有规律可循,从而得出一个数学公式U=EV/ID。

在这个公式中,U代表效率,指个人完成预定任务的欲望值;U与E、V成正比,E代表对成功的期望值,V代表任务的完成价值;同时,U与I、D成反比,I是任务的紧急度,D是个人对拖拉的意识值。

问题

斯蒂尔在书中说,拖拉问题已经日趋严重。电脑游戏和个人日程管理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分心的机会,加上更多工作属于“个人构建”性质,人们可以不断重新制定自己的计划安排。

斯蒂尔承认自己就常常因为玩电脑游戏而分心。根据他的研究统计,习惯性拖拉的人数比例高达20%。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拖拉的原因不是太过追求完美就是懒惰至极。然而,斯蒂尔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不对,实际上,拖拉的人有自己的“毛病”。

他在书中说,比其他人相比,拖拉的人往往更加性格冲动、古怪善变,在关注细节、对他人负责等方面又不够尽职。

习惯拖拉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且很在乎自己能否完成。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懒惰的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任务能否完成,只是不想去完成。但这两种情况最后都有可能造成拖拉。

普遍

拖拉现象在学生中较为普遍。刚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的什洛·霍奇金森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自己是典型的“学生综合症”,就像马克·吐温描写的那样,“能拖到后天的事情决不只拖到明天”。

有一些职业更容易形成拖拉习惯。

流行音乐家常常拖拉,因为他们总是想超过以前的成就。比如,美国乐队“枪炮与玫瑰”历时14年才完成一张专辑,而爱尔兰U2乐队的歌迷等待他们的新专辑也已有4年。

作家也比较容易拖拉。其中就有以《追忆逝水年华》一书闻名的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经常拖拉,他说自己喜欢那种已经误过的期限时间突然在脑海中“飞速闪现”的感觉。

前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8年前应邀开始写作自己的回忆录。当上周出版商问及进展时,他回答说:“我还在写呢。”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