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山寨手机以及关于山寨手机的传说令人遐想,山寨这种另类的概念被赋予挑战权威、狂放不羁的浪漫含义,甚至被一些“武林正宗”拿来炒作。山寨机应当是一种作坊式的制作,山寨与工业化之间矛盾何在,如何取得一种均衡呢?
一直有一种比较朦胧的感觉:“山寨”与“办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近期流传甚广的“死机短信”的故事,使得一直隐藏较深的联发科和山寨产业链浮出水面。深究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清晰梳理出山寨与“办证”这种中国式产物之间的联系,以及看似神秘的所谓的山寨机产业链。
其实,只要分析关联的两个企业,就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传说中的山寨机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背后,隐藏的不是神秘的侠客,而是两个主题词:运营、模式。
第一家企业,是被誉为山寨机之父的联发科。近年来,联发科的运营数据令人震撼:
2006年联发科在中国手机市场的芯片供应商排名第一,市场份额40%。
2007年联发科入账183亿元(来源)。
这些数据背后,是联发科另类的运营模式:
MTK全名MediaTek,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多媒体基带芯片方案,MTK芯片采用Turnkey(一站式方案)模式、基带芯片、操作软件,甚至液晶、摄像头等部件都可以“一站解决”(来源)。
联发科的这种模式其实并不陌生,这种方式在家电制造行业非常普遍。在制造业技术进口领域有一组名词----散件组装(KD---Knocked Down),一般分三个等级:
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全散装件。
SKD(Semi Knock Down)半散装件。
DKD(Direct Knocked Down) ,几乎就是总成了。早期的彩电进口就是采用其中的几个方式。而国产化则是通过DKD-SKD-CKD的路径,并逐步元器件国产化完成的。
联发科的方式,介乎于SKD和DKD之间。对于市场,联发科具有以下的价值:
1、满足了制造型企业短平快生产手机的需求。我们知道,造一台手机的利润跟造一台彩电的利润其实差不多,手机的销量比彩电大得多,销售也容易的多。但是,制造手机门槛不低:嵌入式开发技术、UI设计、电气性能设计都会使得企业背负沉重的研发代价。有了联发科,情况转变了,这些技术处于低水平的企业,只要设计外壳、买来电池、弄几条简单的组装流水线就能制造手机。
2、满足了巨大的低端市场的需求。低端市场最看重的就是廉价,联发科的手机组件超级便宜。虽然这种便宜是用牺牲个性换来的,但是,低端市场不要个性就要便宜。
3、满足了山寨作坊的需求。MTK组件有一个招牌:没有哪家系统的细节更加透明。它可以作为嵌入式开发平台使用,山寨作坊的工程师买到MTK组件之后,只要略加修改程序就能制造出符合小众需求的功能。
如果说,联发科提供了一个可能,那么,天语就是一个实例。天语朗通荣秀丽被誉为“山寨之母”,因为天语是联发科MTK平台最佳的使用者。天语,使用MTK组件,在2007中国手机市场“放了卫星”。号称销售800-1000万部,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诺基亚。天语神话有三个法宝:
机海战术,一次性推出20余种款型。
让利战术,即所谓ideas让利于终端,将60%以上的利润留给终端销售商。
资本运作,除了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外,在销售商采用“现款现货”的销售方式,最大限度保证现金流。
我们看清了“食物链”结构,那么山寨是什么意思呢?客观说,山寨称号属于联发科的部分用户,而非联发科,更非天语。山寨的核心相关词就是:“办证”。这个证,就是手机入网许可证。所谓神秘的山寨手机就是不具备入网许可证的手机。办证好处何在?就是办了证的手机在质量上经过了权威机构的检测,诸如辐射、安全性有所保障。而那些贪图便宜的低端消费者似乎对此并不留意。联发科并不选择“下家”,一些作坊选用了MTK芯片组----山寨的称呼由此而来。
在弄清传说的中山寨产业链之后,我们有理由继续为民族制造业担忧。郎咸平教授所说的“6+1”产业链问题,在手机产业内依然存在。那些看似辉煌的手机企业与山寨作坊相比,区别仅仅是“办证”而已。在这样的产业链平台上,手机产业的利润逐日趋近行业利润平衡点,家电企业的家族式没落悲剧,会否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