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只猕猴为科研献身(图)
2008-12-02 10:09
新安晚报 评论0条
猴舍十分整洁
猴实验基地
戴着编号牌的实验猴272只猕猴为科研“献身”
“2006年中心有90只猕猴用作实验,2007年是80只,今年是102只。这三年来已经有272只猕猴为医药科研‘献身’”,在省实验猕猴驯养中心,汪腾海主任这样告诉记者。这几年来中科院上海分院、安徽医科大学以及山东滨州医学院等多家医学科研单位从驯养中心选猴做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唐久来教授最近一直在从事小儿神经康复的研究。不久前他曾经到省实验猕猴驯养中心选择了一只猴子做实验。
唐久来教授告诉记者,医学上新药的研发极其谨慎,新药必须先用于非灵长类的动物,如小白鼠、白兔等实验,然后对灵长类动物实验,如猴子。只有在以上动物身上实验证明没有危害,然后才能进行对人的临床实验。
“猕猴属于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在亲缘关系上和人类最接近,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因此是极其珍贵的实验动物。”唐教授说,“美国明确规定凡二类以上新药在进入临床研究前必须得到使用非人灵长类进行临床前研究的可靠证据。如果我的实验成功,将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有着新的突破”。
在省实验猕猴驯养中心,汪腾海主任告诉记者,实验猴在生物医药研究中还用于艾滋病、肝炎、疟疾以及脑生物学研究等。他说,在2003年那场非典战役中,科研人员在进行“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时,就是选用18只健康的猕猴进行接种实验,证明安全有效后,才进入人体实验的。
对于用动物进行实验是否残酷的问题,唐久来教授告诉记者,关于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他说,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不允许用人直接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建立与改进等都必需先在实验动物身上得出可靠结论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比如我做的脑瘫模型实验,如果不成功对猴子没有任何伤害,但作为科研人员并不希望这种结果出现。动物实验有时的确有些残酷,但如果没有实验动物,人类的医疗技术和健康水平就不可能提高这么快。因此,人类应该感谢那些为人类的健康而殉职的猴子们!”
“兼职”测地震
“鸡飞上树狗哀嚎,老鼠搬家四处逃”,动物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不再是民间流传,目前已经被正式纳入地震系统监测体系,并作为提前进入灾前预警的参照。在祁门县省实验猕猴驯养中心的显著位置就悬挂着“安徽省地震群测报网站”的标志牌。
省实验猕猴驯养中心主任汪腾海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前会发出一些频率,其中电磁波和次声波是动物最敏感的。比如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几乎能被所有动物感应到。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比地震监测仪器能察觉到的因素更快,因此,动物们能够提前受到刺激,并做出紧张、逃逸、求生的行为。“从2007年1月开始,我们中心的这些实验猴,除了被用作实验外,在这里还兼职测报地震。”
“像这些野生的猕猴,与人最为接近,但比人更加敏感,同时它比起猪、牛、羊等家畜,野生动物对危险的防御能力是最强的,它们的异常反应更快、更明显。这又给地震监测提供了更超前的条件。”汪腾海主任说,“我们这里的饲养员除了给猴子喂食外,还兼职观测员,负责观察猴子的生活状况,一旦发现有可能是地震先兆引起的猴子异常反应,我们都会及时记录并向地震部门报告。当然我们会区分哪些是猴子生病了产生的异常反应,哪些是饲养过程造成的异常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