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理器融合 大“CPU”时代
当我们最初了解计算机构造的时候,都会被告知一颗名叫中央处理器“CPU”的半导体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绝大部分计算工作都是由它完成的。但近年来PC行业的发展似乎正在慢慢颠覆这一理念,以GPU为首的一众专用处理器芯片无论从规模、运算速度上的进步,都大有超越CPU的势头。回过头来看当年的概念,既然CPU是一台PC的核心,为什么不赋予它更多的功能,反而让其他外部芯片喧宾夺主呢?
于是乎,近年来一种新的理念被众厂商广泛接纳,那就是:融合。既然GPU已经成为除CPU外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半导体芯片,我们就把它装进CPU来,组成一颗更广义上的中央处理器。一不做二不休,内存控制器、总线控制器,甚至音频处理、网络处理,种种由于性能要求而被单独划分出去的应用功能都可以重新回归CPU当中,重新塑造CPU的权威形象。
当今PC处理器行业的两大巨头Intel和AMD,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一理念,开始准备打造融合了GPU和其他功能的“大CPU”。其中AMD最为积极,今年已经将他们的品牌形象改为“The Future is Fusion”(融聚未来),显示了对融合处理器未来的坚强信心。预计在2009年下半年,AMD就将推出首颗融入了CPU与GPU的处理器“Swift”(笔记本移动平台),他们将其称为APU加速处理单元,正式开启融合时代。Intel方面,虽然几度延期,但根据目前的计划,由Nehalem CPU + G45 GPU核心组成的Havendale(桌面)/Auburndale(移动)2010年也会登场,它们还将集成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直接让北桥芯片完全下课。
曾几何时,我们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艘庞大飞船,一台无敌巨型机器人,都是由一颗小小的中央处理器作为大脑全权驱动的。当年,我们因为CPU运算性能的不足,把很多功能从中划分出来,用独立芯片或板卡来完成。现在,各种“重体力劳动”都被抢走的CPU已经出现了性能过剩的问题,是时候把工作交还给“大脑”完成了。绕了一大圈,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那个理想,回到打造一颗万能处理器的道路上来。
二、势不可挡的平台化之路
如果说CPU+GPU是处理器层面上的融合,那么平台化就是PC整体上的融合道路。甚至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大融合CPU的构想实际上就是终极的平台化。在我们做到只用一颗芯片就能完成所有功能之前,将多种不同功能的元件组成一个协调一体的平台,自然是目前最合理的发展道路。
近代PC行业的平台化,始于Intel“迅驰”。短短几年间,这只花蝴蝶已经飞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造就了Intel在笔记本电脑行业中的绝对霸主地位,统治能力和话语权远超非平台化的桌面PC市场。说来简单,CPU+芯片组+无线网卡,其中任何一样产品都并非独创首创,但组合在一起却赢得了如此的成功。其优势除了无需考虑兼容性,产品研发方便快捷,统一品牌宣传效果好外,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厂商以一体化平台的形式推广产品,能够对下游厂商形成严密的控制形成依赖性,进而控制市场。看到了这么多的好处,厂商对于平台化产品自然是趋之若鹜。一时间,蜘蛛平台、Atom平台、Nano平台、迅驰2平台、Puma平台不一而足,明年我们还将看到Dragon平台、Tegra平台等等。
这其中,桌面领域的平台系统较为松散,只是CPU、芯片组、显卡等产品的简单组合,用户既可以遵厂商指示组成完整平台,随意更换个别组件也毫无障碍。笔记本平台已经有了更高层面上的结合,一旦选定了平台,用户很难在其中换用或加入其他产品。最高层次的平台化则是Atom、Nano乃至未来的NVIDIA Tegra这类小体积便携系统,厂商要么以芯片套装形式出售,要么直接制造出一块整合PCB板交给厂商。不说用户无法选择,即使下游PC厂商也很难进行修改。这也就有了近期NVIDIA宣布对应Atom处理器的ION离子平台,Intel却还没有明确表态开放Atom芯片组的事件发生,充分显示了如上所述平台化带来的对下游厂商的控制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这样高整合度的平台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上,并从超便携Netbook/Nettop市场向笔记本、桌面PC市场推进。或许有一天,PC DIY的概念将只剩下选择显示器、键鼠、机箱等外设,彻底平台化的主板将把CPU、内存、显卡等等统统集成。你可以说这样会丧失了DIYer自主选择的乐趣,但同时也给更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轻松挑选的便利,谁说我们的精力一定要用在钻研各种的配件参数、搭配上,要买一台PC一定要先成为行家才行呢?
三、通用计算 GPU的新起点最初GPU的,是在上世纪末为弥补CPU在图形处理能力上的不足而诞生的。但随着近10年来图形应用的爆炸式膨胀,尤其是游戏应用对3D处理等大数据量运算提出的苛刻要求,导致现在GPU的晶体管规模、浮点运算速度都已经远远超过x86 CPU。同时,显卡也代替CPU成为PC中耗电、散热的最大问题,价格也往往比多核心CPU还要贵上许多。
仅仅为了玩游戏,我们需要这样的巨无霸显卡么?尽管GPU厂商和游戏开放商站在同一战线,不断推出3D画面更精细,显卡要求更高的游戏诱人眼球,但很多人还是会不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心里在默默算着这笔账。为占据机箱中最大成本、最大功耗、最大噪音、最大重量的显卡挖掘除游戏外新的应用领域,也就成了GPU厂商亟待开发的新业绩增长点。而通用计算,让GPU更快更好的完成原本CPU的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了GPU重新定义自身形象的最响亮口号。
由于不像对手AMD那样作用CPU产品线,进而拥有未来CPU+GPU的融合计划,NVIDIA自然是对通用计算最热衷的厂商。在2008年初收购Ageia公司后,NVIDIA就马不停蹄的将PhysX物理加速技术移至到了自己的显卡上来,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显卡通用计算领域。下半年,沿着之前GPU硬件加速视频解码的路线,视频转码又成了通用计算的新战场。但时至今日,无论是PhysX物理游戏,还是Badaboom、Avivo、Folding@Home这样的GPU加速软件都还只能针对相当小部分的用户,无法真正达到“通用”的目标。人们日常至少90%的PC应用还完全无法享受到GPU号称如何如何强大的运算能力。
这时候,一个原本和GPU行业毫不相干,但却绝不缺乏新创意的公司站了出来。苹果今年年中提出将在下一版Mac OS X操作系统中引入OpenCL,让各种各样的软件都能利用GPU进行运算。好消息自然是一呼百应,这个点子迅速得到了NVIDIA、AMD、Intel等众多巨头的鼎力支持,仅仅半年就将其完善定稿,颁布为开放行业标准,未来NVIDIA、AMD的显卡甚至Intel的Larrabee都几无悬念将支持OpenCL。2009年伊始的Macworld展会上,苹果很可能就会展示Snow Leopard的OpenCL通用加速功能。就让我们看看凭借苹果的创意,究竟能将通用计算玩出怎样样的精彩。
四、固态硬盘走向普及
2007年底如果要来谈计算机存储行业展望,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都会是:固态硬盘的价格何时能够将入主流。到了今天,我们的问题依旧,虽然一些小容量低速SSD固态硬盘已经在Netbook中获得走近大众的机会,但这样的小打小闹远无法威胁到HDD传统硬盘的市场位置。在主流的桌面、笔记本硬盘市场上,SSD的销量相比HDD仍然相差了几个数量级。
当然,容量翻番,价格减半,NAND闪存行业在2008年并没有背离摩尔他老人家的训话,甚至由于需求的低迷,闪存价格下降的趋势还比正常情况下要猛的多。只是总还差那么一些,那个能够刺激消费者去选择固态硬盘,替代传统硬盘的“临界价格点”还未到来。因此,我们今天还必须否定那些早早预言HDD末日到来的言论,展望SSD走向普及的将来。
或许,固态硬盘厂商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和单碟容量不断攀升的硬盘搞速度、容量竞赛,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升级闪存制程,倒不如从最初的源头上来推翻HDD时代的惯性思维。比如,我们数十年来定义的各种存储格式,各种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的性能目标,都是为了让HDD有更好的发挥,而不是现在的SSD。因此,相比等待40nm、30nm……更快速的SLC闪存,一些存储原理上的创新更加值得我们期待,比如在SSD控制芯片中进行的读写机制优化,比如SanDisk提出的ExtremeFFS闪存文件系统,再比如未来操作系统针对固态硬盘进行的存储机制改良。如果从数据接口、存储模式到操作系统都是为SSD设计的那一天快些到来的话,固态硬盘走进千家万户也自然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五、手机与超便携机的殊途同归
手机,早已从它诞生时仅有接打电话功能的简陋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和手机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电脑,也就开始要求它能够做许多原本电脑才能完成的工作。于是,手机变得越来越“大”。或许体积重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它的性能、功能、应用范围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MID、掌上互联网设备、超便携计算机,不管你把它叫做什么,都可以想象出它的模样。市场的细分决定了它的命运,就是要越来越“小”。这里的小就是本来的含义,因为我们要的就是便携。但很不幸,来自于计算机行业的它依然要遵守PC上的奉行的准则:同样的性能,体积越小越昂贵。因此,就算各厂商的此类产品极其精致、精彩,也难奈曲高和寡的命运。
更大的手机和更小的MID,虽然一个来自电信行业,一个来自计算机业,但已经无可避免的要走到一起。我们完全不需要再去争论某一款产品究竟属于哪一类别,只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自然会得到从市场传来的正面回应。我们可以期待,手机厂商贡献出自己在轻量级系统、硬件功能与软件用户界面设计上的经验,计算机厂商则拿出半导体技术、通用软件平台等方面的优势,携手抢占人们手掌上、口袋中的广阔市场空间。毕竟iPhone的成功已经摆在那里,何必还要管它究竟是一台手机,还是一台电脑呢?
六、Windows 7还是下一次操作系统革命
您的PC中至今使用时间最长的部件是什么呢?尽管很多人会忽略,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答案应该都是来自同一厂商的同一件产品:Windows XP。2001年问世的WinXP已经陪我们走过了7个年头,却依然占据绝对的主流,这在两三年中就能经历彻底换代的现代PC业中几乎是不可复制的神话。在这7年中,微软并非固步自封,但怎奈Vista就算拥有再华丽的外表,也无法撼动WinXP的霸主地位。
作为软件行业的翘楚,微软的反应能力毋庸置疑。既然看清楚了Vista难堪主流大任,继任者自然不会再等5年才来。2009年初,Windows 7的Beta测试版就将正式发放,从目前已经泄露在网上的内容来看,这个版本已经相当完善稳定,意味着停留在Beta阶段的时间不会太长,或许接下来马上就是RC,再接下来就是RTM乃至发布上市。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在2009年结束时总结年度大事时,Windows 7的发布就将占据一个显要条目。
不过,那些期待下一次操作系统彻底变革的用户一定要看清楚,Windows 7的定位并非如此。微软很明白,Vista的失败在于用户设置、操作界面上的改动过大,让早已被XP打上习惯烙印的用户升级起来痛苦不已。而微软潜心研究的一些重大更新,诸如安全性、网络化等的变革,实际早已包含在Vista的外表下,只是还来不及被用户所感受,就被钉上了“难用”的标签,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因此,我们实际上已经错过了一次革命。从各种预览、Milestone、乃至Beta版就可以看出,Windows 7并不是一次革命,只是让Vista回归人性化的正路上来,将Vista中已经引入的诸多革命理念真正让用户所接受。只要你愿意,Windows 7在2009年还是能够让你真切感受这场迟到的革命。而真正的下一次革命也并非遥遥无期,诸如WinFS这样的创新理念,早在Vista测试时就已经进行过尝试。一旦Windows 7被用户所接受,微软马上就能够大跨步的向又一次变革的目标前进。七、PC游戏路在何方
虽然国内尚存在数以万计无从接触当代游戏主机,仍然死忠于PC游戏的玩家,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艰难的承认,那就是:PC平台正处在被游戏业抛弃的边缘。回望2008,PC平台上究竟有几款称得上重量级的大作,其中又能有几作称得上“PC独占”。反观另一边,有多少超级大作是在游戏机平台上赚得盆满钵满后推出一个业余爱好似的PC移植版,又有多少“主机独占”作品我们根本无缘目睹。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给游戏开发商,他们口中的原因一定惊人的一致:因为盗版。
诚然,主机平台也有盗版,但程度要比PC上轻得多,用户为了盗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要高得多。况且主机中还有PS3这样的模范例子,上市两年来盗版仍然趋近于0,开发商发行商肯定会爱死这样的平台。当前,PC游戏的生存模式只剩下区区三种:1. 以《魔兽世界》为首的网游,靠月租点卡盈利,靠网络认证杜绝盗版。2. 以《Crysis》及其资料片《Warhead》为代表的技术演示型游戏,有硬件厂商在背后支持赞助,就像冯小刚的电影一样,上映之前已经收回过半成本。 3. 暴雪型游戏,数年磨一剑,固守PC平台靠精品和口碑吊足所有人的胃口。
但,暴雪的神话几乎不可能在行业中复制。网游的游戏模式正在逐渐趋于雷同新意寥寥,即使《魔兽世界》也只好用一部部资料片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玩家群体却已基本固定难有增长。而那些靠压榨显卡性能、画面取胜的FPS更是已经泛滥,高画质游戏+高端显卡相比游戏主机也毫无性价比优势。PC游戏的突破,究竟路在何方?
两个字:创新。谁能在网游、FPS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谁就是PC游戏的新希望,2008年《孢子》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展望2009乃至更远的将来,我们还是不免要期待暴雪。《星际争霸2》和《暗黑破坏神3》虽然遥遥无期,但无论何时出山势必都是PC游戏的一件幸事。有消息称暴雪还有另外一款新作计划,我们更加希望那会是一款全新作品,哪怕先放出概念让其他开发商模仿也好,总归能为PC游戏带来一股新风。
八、网页应用“云”中漫步
和PC游戏一样,软件行业面临的最大敌人也是盗版问题。因此就像网游天生克制盗版游戏一样,软件商们也想出了用网络化打击盗版的方法。这里还要感谢Google,虽然这家公司已经富有到并不需要靠软件业务盈利,但他们兴趣般开发的一系列网页应用程序还是给了整个行业深远的启迪。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下一版Office要在网页中运行了,下一代Photoshop也可能进驻浏览器,如果你关注Google在线应用和国外一系列新兴Web 2.0网站的话,就会发现网页应用已经无比精彩,功能上丝毫不会逊色于桌面运行软件。
另外,今年还有一个流行词汇“云计算”,而网页应用就像是为它而生。所有的运算都在云中完成,你不需要去管那服务器云中究竟有几颗CPU,多少G内存,只要能满足你的需求,圈出一块让它为你服务就好了,而浏览器中的网页应用程序,就像是你和云之间沟通的桥梁。以这样的思想发散出去,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gOS Cloud 2009年就会问世,开机即是浏览器,面对的就是网页应用背后的天边那朵云。
或许在未来,云中漫步的网页应用程序会彻底改变PC的应用方式。由于具体的计算任务都在云彩上完成,数据也都存储在云朵中,一切在浏览器中搞定,我们手中的PC可以向瘦客户机的方向极度简化,只需要类似Atom这样的小体积、低功耗平台就足够了。九、笔记本取代台式机成为主流
根据统计,2008年三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终于超越台式机。或许你还没有注意,但移动时代的变革正在我们身边悄然进行着。手握两千元到电脑城装机,可能仍会感到捉襟见肘,但拿着同样的钞票,搬回一台Netbook(不管你是否把它归类做笔记本)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当价格鸿沟已经难以抵御移动狂潮的侵袭时,桌面PC老大哥终于要向笔记本小弟让贤。
一旦这种主流的交替日趋明朗化,厂商从项目规划、新品研发到制造、营销上的力度都不免会向主流一方倾斜。于是我们会看到,像Intel Core微架构这样优秀产品首先出现在笔记本上的类似情形会慢慢增多,比如DDR3内存会先在迅驰2平台上普及,固态硬盘会主打2.5寸型号,AMD的GPU+CPU融合芯片也会抢先在Shrike移动平台上马。政策上的倾斜和产量分配的转移随之而来的又会是成本的变化,笔记本价格如果进一步低于台式机,又将反过来再一次加速移动产品的主流化进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诸位巨头就会先以移动版为主线开发新一代CPU、GPU或芯片组,再以其为基础稍加修改推出桌面版本。没办法,谁让咱已经成了“非主流”呢?
十、IT行业何时走出寒冬
从2008年下半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从IT行业内的各位财务官那里就再难听到任何好消息。由于对投资、消费信心的敏感性,IT行业成了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冲击最剧烈的重灾区之一。短短几个月间,NAND/DRAM价格雪崩、面板行业告急、行业巨头股价跳水……裁员、寻求政府救助,就连一向烧钱如流水的Google也走上了砍掉非主营项目产品,精简开支的路子。
此次寒冬号称百年一遇,而IT业满打满算也最多不过50年历史,因此这无疑是全球头脑财富新贵们有史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灾难。在这场谁也无法置身世外的危机中,机会仍然存在。就算企业个人会将升级计算、数码装备的时间推迟,也并不代表人们没有这样的需求。只要你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为客户创造出新的需求,就不愁能够逆势获得成功。因此在这样的光景下,应当更加鼓励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点子、新产品,也一定会有之前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小人物将危机变为机遇。乱世造英雄,或许下一个Intel、微软、Google眼下正在萌芽呢。
苦苦支撑中的同行们应该都很清楚,无论硬件业还是软件业,无论消费市场还是行业市场,真正摆脱危机依靠的还必须是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只要人们看到了冬去春来的迹象,便会马上开始为下一波发展潮流准备信息基础设施,也会重新上街采购个人数码装备,靠信心吃饭的IT业极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信心2009,我们,需要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