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重组10个月之际,中移动和中电信近日分别公布了2008年财报和2009年2月份运营数据。
但无论从2008年财报,还是2009年2月份运营数据看,电信重组似乎没怎么影响中移动,各项业绩表现依然占压倒性优势,有的比以前更出色。
中移动业绩的一枝独秀,体现了其强大的竞争力,也恰恰反衬出电信业失衡的市场格局至今尚未因重组而有所改观,失衡在继续扩大,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距当初电信重组设定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相当多的事要做。
中移动仍一枝独秀
市场失衡继续扩大
财报显示,中移动2008年营业额达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净利润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平均一天净赚3.09亿元;用户总数超过4.57亿户,比上年增长23.8%,月均净增客户超过730万户,其中集团客户总数已达233万家。虽然中联通、中电信2008年财报还未公布,但如此亮丽的财报足以证明中移动在电信市场上仍然一枝独秀。
2009年,中移动继续延续着用户高速增长的势头,2月份净增675.1万户,较1月份净增667万有所加快,远远超过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新增用户之和,用户总数达到4.70671亿户。
4.71亿的用户,近250万家集团客户,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在电信市场的主导地位仍在不断加强。据通信专家付亮估算,中国移动每个月的用户市场份额几乎都要增加1%。以此推算,在宣布电信重组后的10个月时间里,中移动在用户市场上的份额提升将近10%。
中电信3月24日公布的财报显示,扣除初装费及剔除小灵通资产减值及自然灾害等一次性因素影响后,中电信2008年净利润为200.66亿元,同比下降12.8%。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电信市场失衡程度在继续扩大,势头也在继续加快。
畸形垄断格局形成
产业健康危害增大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在一个行业内,如果某一企业规模过大时,就会对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破坏作用。
业界一致认为,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其他企业均无力与其竞争的局面。这种畸形的垄断格局对我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危害巨大,随着垄断程度加深,危害性在加大。
首先,垄断者形成“垄断思维”,在竞争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市场垄断优势甚至采用恶性竞争手段挤兑竞争对手,使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竞争,产业无法实现科学发展。恶性竞争的苗头在我国电信市场上再现。据报道,在福建、河南等地中移动以收购竞争对手手机卡、小灵通卡及向竞争对手的用户赠送终端、SIM卡和话费等方式,明目张胆地挖用户。可以预见,随全业务竞争的全面展开,若相应的管制政策没及时跟进的话,难保其他的恶性竞争手段不会出现。
其次,会造成单个企业控制产业价值链,使暂时性垄断转变为持久性垄断。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由一个企业或是一类企业形成的,而取决于由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循环。如果产业价值链被一家企业所主导,在行业中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制度和规范后将会造成单个企业对产业的持久控制。若要打破这种控制,花费的代价将是巨大的。这一点在销售渠道的竞争上已经表现出来。
利用强大的客户群优势和大幅度的优惠,中移动已经与国美、苏宁等国内主要的电器销售商展开了排他性合作。
第三,易导致店大欺客,损害消费权益。从用户角度来说,一家企业控制了价值链的发展,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卖方市场,消费者的声音就无法影响主导企业的行为。
实现电信重组目标
配套政策亟需跟上
要解决好电信业“一家独大”,竞争不公平、不充分的问题,国家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步加以实施,包括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实施非对称式调控,才有可能实现重组目的。其中道理,已被业内众多专家无数次论述过。
全业务竞争即将全面展开,当务之急要避免电信业恶性竞争局面的重现,纠正失衡的市场格局,这就要求电信重组后的配套政策亟需跟上。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垄断的加深,将会让政策制定与出台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配套政策中最关键的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有效的行政监管措施。一些欧美和亚洲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尚且为了发展不放弃行政手段,在市场已经严重失衡的今天,我们更要毫不犹豫、坚决地实施非对称管制,以加快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保证市场机制在电信行业的调节作用。
当前的重点是消除各种市场壁垒,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创造条件。一是要限制优势企业利用已有用户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进行“跑马圈地”,形成实质的垄断。二是要防止某些企业借助雄厚的财力,不计成本地打压一些相对弱势的企业;三是完善技术监管措施,消除人为的“技术”壁垒,确保各种不同网络间的语音、数据、增值业务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