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完善创新多于彻底创新
对于各个财报并不好看各个大型气压的CEO而言,在盈利和减亏方面都有颇大的压力,但现在恰逢经济危机,市场低迷,现有销售难以开拓,因此压低运营成本似乎成为了各位CEO、CFO的首要选择,而在运营成本中,研发成本首当其冲,不少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年CES和Cebit上公布的新产品的推出明显少于往年。当然经济危机对于微软这样在银行有数百亿美元存款的大型企业而言相当冲击较小,但其在创新研发方面还是落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谷歌和苹果。
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在上月表示,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缩减研发预算,今年用于研发领域的投资将会继续扩大,超过90亿美元,他认为只是凭借单一的削减成本,美国公司并不会走出经济低迷。鲍威尔同时还将现在的微软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做类比,其虽然是传统的广播无线电领域的领导者,但其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仍然保持了高额的研发预算,对电视等新兴的技术领域进行研究,使得在战后经济复苏获得了绝对的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占领了市场。由笔者看来,现在的微软同三十年代的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微软现在同在由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时期,微软虽然同其竞争对手相比有很多优势,如有十分充裕的现金流,忠实的用户群体,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其也同样受到Google这样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挑战。从微软历史上来看,其并不算是一个十分推崇创新的企业,而在市场和产品上一直都相对比较保守,特别是在核心业务上,上世纪的Windows相对MacOS、Excel相对Lotus1-2-3、还是本世纪的Xbox相对PlayStation,Zune相对ipod,Live search相对于Google,Vitual earth相对Google earth、Sliverlight相对Flash,微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理念创新的跟随者而非领导者,微软在这些领域即使成功在很大程度也是依靠是完善而不是创新。另外我也要提一下,美国无线电公司虽然在战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只是暂时的,其并没有完全转型成功,
但微软在理念创新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如"全新"的Surface用户互交系统,其是一种真正桌面级的用户触摸交互系统,使用者可以用双手拖动或者缩放内容,相信看过《少数派报告》的不少人都会发现Surface同电影里阿汤哥使用的电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个是不是微软的真正创新需要各位自行判断吧。当然这样的系统仅会用于教学或者演示,而不合适长期使用,并不会像苹果的iphone的ui系统那样很大程度改变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操控方式。
微软Surface视频演示
另外微软的Surface的相关研发项目上也受到了一些非议,Surface新申请的一项专利是允许用户在Surface上放置一个物体,系统会显示储存在硬盘上的与之相关的数据或媒体信息。例如你在Surface上放一把汽车钥匙,就能调出日程安排表或喜爱的电视节目列表。但这项专利却被不少投资人和媒体的抨击,被形容为"浪费投资人金钱"。这个功能我现在并不能准确预言出到底有多大实际意义,但微软在创新方向把握下看来也的确需要检讨下了,
微软在今年重头戏毫无疑问是其新一代的操作系统Windows 7,但Win7和其前辈Vista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改观,同样也仅仅只是细节上的完善,如完善任务栏和组件这样的UI系统,进一步改善了系统安全设定,提高了整体执行效能,增加了对DirectX 11和其他一些新硬件的支持,而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Win7同样也体现了微软创新精神的不足,过于保守。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垄断主义的幽灵在作祟,Windows在一般通用的操作系统上,缺乏真正有利的挑战者,Linux和MacOS并不能威胁到Windows在系统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对于缺乏压力的微软而言必然会采取比较保守的策略,而不会过于激进。而在如Office、Live、Windows Media Player、Internet Explorer等其他软件研发上面,则会过多依靠同Windows的整合优势,同样缺乏创新。
当然微软在创新研发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在同使用者的交流方面,微软通过Connect和TechNet等手段,让用户参与到创新研发中,更多的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了解用户需求,完善产品有极大的利处。IBM:创新不止的蓝色巨人
近期IBM对Sun的收购计划使得蓝色巨人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蓝色巨人的关注,自从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联想后,就基本淡出一般消费者的视野,而专注于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解决方案领域,IBM在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不为人所知。
在2008年度,IBM在美专利申请数量就高达4186项,位于榜首。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微软、惠普、甲骨文、苹果、EMC、埃森哲、Google等七家知名企业的总和,可见其对创新方面的投入十分巨大,并且IBM的研发领域不仅局限于IT产品相关技术,甚至涉及到了材料科学等非传统优势领域。
当然IBM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服务器和相关网络、存储领域,目前世界超级计算机性能排名第一的Road Runner就是IBM的产品,而在其后Top 500很多也是出自IBM公司。IBM能够把持服务器的高端这么多年,一直也是凭借其领先的创新技术和开拓性思维。
IBM首先是应用方案提供商,同其他IT企业不同的是IBM更注重将创新的先进技术和传统行业向结合,助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IBM也将创新技术运用到一些偏公益性质的事业上,在医疗和环保领域,IBM的创新方面的建树颇多。医疗领域IBM的医疗信息化方面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相关机构的运行效率,而在废水处理分析上使用云计算技术。IBM将创新技术用于实际环境的果敢也是其他企业很难比拟的。
IBM虽然没有直接进入个人消费领域,但其作为上游企业提供的创新产品对于个人消费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如次世代游戏机PlayStation 3、Xbox 360和Wii的CPU都是由IBM设计。而在通用类的IT产品,AMD在CPU、GPU新产品的设计以及工艺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IBM的协作。IBM虽然不在前台直接面对消费者,但IBM核心层次的创新技术却一直都在改变IT产品的面貌,改变我们的生活。
IBM在创新研发方面也同时注重对新兴市场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在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创新方面都有不少投入,其在去年就在上海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二家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互联网和中小企业新应用软件方面的研究。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时间并没有磨灭所传承的创新精神,直到今日IBM还能秉持创新为企业的重要理念这是颇为难得的,这同样也是IBM历久弥新,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Intel:产品策略的保守和研发的创新之间的矛盾
Intel于近日推出了基于45nm Nehalem架构的Xeon服务器处理器产品,使得其进一步确定同其竞争对手AMD在各条产品线的优势地位。Intel在同AMD竞争这么多年里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优势地位,但在部分时间段,在部分领域也处于劣势。Intel同AMD在CPU产品线的博弈,相比其他厂商直接的博弈要复杂的多,不仅只是产品技术的问题,同时也要更多的考虑自己同竞争对手的策略。当然在产品上的技术创新还是成败与否的决定因素。当然过去Intel在创新上由于过于激进也吃过不少亏,如在820芯片组率先引入RDRAM、Pentium 4上引入超长流水线的架构,这些创新技术导致产品在一定程度失败,而让AMD能够乘虚而入。
因此目前Intel在从atom到Xeon的各个产品线都有极大的优势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同时也为获得更大的利润,Intel势必会采取比较保守市场策略,如减缓新品推出速度。事实是Intel也的确采取这样的策略,Intel 在去年11月推出i7后,AMD的亦龙2处理器在性能上完全无法与其抗衡,Intel今年上半年在桌面级的CPU产品线基本没有什么新品,只是将i7 975取代965。不过产品发布策略的保守,并不代表基础研发和技术储备的保守,Intel目前正致力于研发32mn的Westmere处理器,并计划为32mn工艺花费70亿美元修建新的晶圆厂。这样的投资规模对于已经Fabless的AMD来说是难以企及的。
当然产品策略上的保守并不等于在研发创新上力度不大,Intel特别是在新产品线的新品研发上力度很大。上网本是在经济危机IT产品的最大亮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Intel的atom处理器,Atom的成功主要不是在于其技术上的成功,而是在于其能在思维上的创新,发掘用户对廉价上网设备需求。当然Atom产品也不是完美的,还存在配套芯片组功耗过高,图形芯片性能过弱的问题,因此Intel也在atom后继产品上加大研发,创新性的在Pineview处理器集成内存控制器和图形处理芯片,使得功耗、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而性能又有提升。
当然Intel最让人关注的创新焦点并不在CPU,而在图形处理芯片部分,虽然Intel目前在图形芯片部分依靠整合的图像处理芯片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在i740失败后在独立显卡领域就毫无作为,但Intel目前创新研发的Larrabee则汲取了当今所有成熟架构的在SIMD、线程组织方面的优点,辅以改进型的x86 ISA提供友好的程序员界面,并适时提出了新的GPU(General Purpose Unit)的概念,辅以强大的FLOPS理论运算能力,使得其有强大的通用计算能力。尽管Larrabee从规格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但作为Intel重返独立显卡的第一代作品就想战胜nvidia和AMD似乎还是不太可能,这个不仅仅是硬件规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GPU需要到得到应用程序特别是游戏开发商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性能,但Larrabee的怪异构架决定了其编程方式同传统的Nvidia和AMD的产品差异会比较大,开发者在短期会很难掌握,因此早期软件支持会有很大的问题,因此Intel重回独立显卡市场创新之路是需要冒巨大风险的,当然这巨大的风险也同时验证了Intel在创新方面的决心和魄力。Google:低调而实干的创新者
Google从诞生以来,不仅在于理念创新,其更一直是行动创新的先行者,从搜索引擎革新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到Google earth建立虚拟化地球,还是从组建Wifi无线城市,到推出手机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这些实干的举措都无不充分体现Google在创新上的魄力。
Google的创新一直是实干而低调的,如最近Google Earth升级5.0 beta,加入了3D化的地形地貌,但Google却没有这么张扬。Google在去年推出Chrome浏览器和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也同样低调,虽然Chrome和Android 在各自领域短期内都很难撼动Internet Explorer、Firefox和Windows Mobile、Symbian的统治地位,但它还是可以给优势产品一定的威胁,促进技术的发展。Chrome的优势不仅在于高效能,而更多在于创新的功能和UI设计。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页面单独线程的设计,使得单一页面崩溃而不会导致整个浏览器崩溃。
如果说做软件起家的微软开发的Windows Mobile可以让手机变成一个电脑似的手机,那么由做搜索引擎起家的Google的Android ,则可以说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手机操作系统,让手机的主要应用都围绕互联网旋转起来,虽然移动的Google、移动的Google Map、移动的youtube这些常规网络的应用看上去缺乏本质上创新,但其在细节上对无线应用环境的调整,但却大大改变了手持移动设备应用网络的状况。
当然,Google的创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少创新缺乏短期的盈利前景,如Google Earth,虽然Google在其上的投入很巨大,甚至专门为GE项目发射卫星,但目前其在盈利模式的创新上有一定的问题,目前收费Pro版相比基本版提供的增值服务并不丰富,仅提供GPS连接、视频和高分辨率图片导出等少数扩展功能,这对用户的吸引力还是不够的。虽然Google Earth在长远看来构建数字化地球的良好基石,但在短期内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还是会影响它的发展的,并且Google Earth稍微也将收到微软基于Sliverlight的Vitual Earth的挑战,Google在GE的创新之路任重而路远。
另外Google在一些领域的创新也过于冒进,如无线电、广播和Wifi领域,Google虽然建立无线城市理想是远大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同样是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而在基站节点的基础建设方面投资过大,使得在短期内钱途是无望。当然Google在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后,在此方面业务也有些收缩。不过这些收缩也不意味着Google缩减在非核心业务领域的创新,反而在近期成立了Google Ventures风险投资公司,进一步支持小型企业的创新研发。尽管目前恰逢经济危机,不少风投公司都在削减投资规模,但Google却逆势而行,其不遗余力的对创新的支持同样是值得赞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