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近日在官方网站上发文,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监管,从三网融合发展的角度讲,确保网络传播内容的合法、健康,值得肯定。
有人不禁要问,广电加强内容监管,是不是广电提前进入了三网融合中内容监管的角色?三网融合是否取得了突破?
在推进三网融合实质性进展上,一些专家表示,广电加强新媒体内容监管具有积极意义,但要推进三网融合,部门的改革不可缺位,还要实现政企、台网分开等市场化行为。
三网融合须尽快破题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推进三网融合已经很明确。在今年的“两会”上,“推进三网融合”首次写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政府对推进三网融合的决心,也显示出了当前形势下三网融合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实际上,三网融合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连续四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议案,要求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
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正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同时,国家也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三网融合不仅可以高效的利用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催生很多融合业务,同时,还能够促进多个产业联动,创造信息通信产业的“蓝海”。专家表示,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经济领域推进三网融合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目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
从我国的陕西、宁夏、杭州等地的应用来看,三网融合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试点,大大增强了产业的活力。
广电市场化不足影响产业融合
即便如此,目前三网融合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信息产业链上很多环节发展停滞不前,对前景较为悲观。
以IPTV为例,目前200多万左右的IPTV用户与4766万左右的数字电视用户和8211万左右的宽带用户相比,显得规模过小。与中国香港、韩国、法国等相比,三网融合的应用率显得十分“低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委员在今年“两会”上说,“三网融合的问题,说来说去,还是部门利益在作怪。”
目前,作为三网融合最主要利益方的电信和广电两个部门,市场化进程、对三网融合的态度颇为不同。
电信业早已实现了政企分开,1998年3月,信产部的组建标志着电信业市场化大门的开启;广电方面,网台、政企还未完全分离,行业管理、网络独立并未实现,一些地市的广电一二把手依然兼任着广电相关企业的总副经理,同时,广电在经营性环节没有引入市场化机制,固守着自己的地盘,甚至由于利益的需要,还出现了强推数字电视关闭模拟电视的“内讧”式竞争。
广电电信两个部门体制改革进程上的差距,对于实现三网融合构成了体制上的障碍。著名电信专家邬贺铨指出,广电本身实现“制播分离”,也就是内容和传输分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三网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了。
“制播分离”是首要条件
从三网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来看,广电部门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内容监管的重新定位是必经的途径。
从广电加强内容监管来看,是不是意味着广电提前进入了三网融合中内容监管的角色?一些市场人士表示,广电加强内容监管值得肯定,但一味加强内容监管,不实现自身改革,监管最后可能变成垄断。
在香港,就是采取的内容监管与网络监管分离的管制政策,电信和广电双方分别定位业务传输和内容监管角色,不仅实现了“双赢”的局面:通信业务、融合业务全方位服务百姓,又保证了内容的健康、和谐。目前,我国香港地区的 IPTV电视普及率达到59.5%,内容满意度也极高。美国和英国都已建立单一的独立国家级管制机构,对电信和广电的网络、内容、业务、运营和市场进行统一监管。
我国巨大的信息产业用户群,即1.5亿的有线电视用户、4766万左右的数字电视用户、8211万左右的宽带用户、6.6亿多的手机用户和3.3亿的固定电话用户决定了我国的三网融合监管需要有自己的改革模式,但无论如何,广电的市场化改革是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