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之殇,国之痛。从去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至今,一年了,人们没有忘记那些令人痛彻心扉的灾难镜头,没有忘记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救灾场面,更没忘记那些为了护住孩子而张开的双臂和挺立的脊梁。
当四川震中地带山崩地裂,数万个生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爆发出一句呐喊:“我们都是汶川人!”
我们记住了瓦砾上的书包,记住了孩子们惶恐的眼神。然而我们更感动于废墟下看书手电光芒、“敬礼娃娃”小郎铮的敬礼和孩子们在灾难中自助助人所表现的可爱和坚强。“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在“6.1儿童节”来临之前,为帮助10000个灾区孩子实现心愿发起的“电信积分助学公益行”活动,与其说是爱心助学,不如说是我们精神的又一次洗礼。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与共青团四川省委、成都商报共同踏上灾区之行,走访看望了包括都江堰、彭州、绵阳、德阳、广元及阿坝等灾区学校的学龄儿童。
虽然所有灾区学校已经全面复课,但在地震中受损的教学楼仍在新建,学生们还是必须在政府搭建的临时活动板房内上课。
此行,大家在为灾区孩子重归课堂感到欣慰之时,依然感到孩子们的笑容似乎少了些无忧无虑的神采,所以他们在此次灾区行中收集了10000个灾区孩子的小小心愿,希望在今年的“6.1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去年,我们的心弦曾随着那片震颤的大地一同起落,随着无数校舍的倾圯渐渐抽紧。中华儿女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从来都是手挽手肩并肩团结如钢。那时,有人倾囊相助,为灾区捐献善款;有人挽起衣袖,为同胞输血救援。当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受灾地区,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电信积分助学公益行”活动正是要为民众发扬爱心提供平台,让爱的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海洋。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作骨肉亲情;地震一年后,我们仍在感受着中华民族血脉相通。
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温暖灾区孩子的心灵家园,更大程度上是在构筑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年了,我们目睹了他们的苦难,看到了他们的坚强,牵挂着他们的成长,希冀着他们的未来,也许我们更应该想到,是灾难让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一切都还在重建之中。重建是有三个层面的。第一是按照明确的发展目标规划的物质重建。要求我们首先考虑布局合理,有利于在今后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害,要适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孩子,这是物质家园。
第二是社会的重建。人与人之间存在包括家人、亲属、同乡、同学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质态。这第二种重建,便有了精神的层次。
第三是精神家园的重建。对于孩子则是给心灵找一个家,为成长开一扇窗,让阳光的男孩女孩更阳光,让忧郁的孩子走出阴霾。
有人曾经很忧心,我们的社会一度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当灾后紧急的救助时段过后,短暂的“齐心合力”会不会过去?不同的声音、意见争执甚至是利益争夺会不会出现?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回答。
精神重建,任重而道远。2009年底,汶川大地震受损学校的重建工作将完成95%。但是,孩子们精神家园的重建却是一个相对缓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让我们默默地为他们熨平心灵的创伤,把我们心中的爱通过“电信积分助学公益行”之手向更多孩子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