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来自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的《2008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客户现金流紧张及融资困难,已经让中小企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并可能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破产及“三角债”威胁。
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贷款共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增加3.25万亿元,已接近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尽管我国提出要扶持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但实际上新增信贷中流向中小企业的并不太多。
一方面客户拖延付款导致现金流紧张,另一方面拿不到新增贷款,这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两头不靠”的窘境。
巨幅增长的信贷很少流向中小企业并不难理解。大幅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项目,而银行贷款则流向了长期基建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因为对于银行来说,选择长期基建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的风险要远远小于中小企业,尤其是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的中小企业。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都表示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但如果政府不对银行进行最后担保,承担银行损失,那么银行就会向中小企业惜贷。可以说,中小企业先天就遭受了信贷歧视。
不过,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财政大幅投入刺激经济发展和信贷流向国有企业,会导致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挤出中小企业。
假定原本市场上就需要这么一些产品和服务,国有部门提供了,自然就减少了民营部门的空间。而在经济下滑的条件下,政府又确定了GDP保证8%的增长目标,政府自然会更加倾向于使用可控的手段。鉴于投向中小企业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投向享受行政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增长显而易见更靠谱一些,如此一来,中小企业还会遭受挤出效应。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今年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长期性,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防止不审慎行为,并且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农村地区的创新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
可惜的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微观金融机构门槛高,妨碍了部分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雷声大、雨点小”,对中小企业的帮助覆盖不够、力度不足。
上述问题相互交织,使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照常理,信贷会配置到边际收益更高的地方。如果国有部门已经集中了大量信贷,这会导致其边际收益下降,那么信贷就会流向私人部门以及中小企业。但如果这种正常的信贷配置被各种行政性指令和限制打断,正常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信贷配置就不会发生,中小企业也将无法通过信贷来走出流动性困境。
我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不能仅仅依赖国有部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挥活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警惕信贷错配,消除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减轻挤出效应,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焕发青春。这或将在未来带给我国经济意想不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