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破解中小企业科研力量不足难题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09-06-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创新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

近日,德清县从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引进100名以上硕博士,到科技型企事业单位挂职1年,担任企业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职位,帮助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解决经营难题,培养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德清县的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但技术和专业人才缺乏成了当时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开始尝试向上海、杭州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借智引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德清电子器材厂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成功地找到了科研和生产的结合点,被中科院誉为是全国首创的“德清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在“德清模式”的引导和带动下,德清县一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创新能力。至去年底,全县已有450多家企业与全国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

20多年来,德清坚持并不断深化“德清模式”,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政府、金融对合作创新的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投入300万至500万元引导资金,鼓励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深入发展,把企业产品研发室建进大学,吸收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县涌现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家,发展起各类研发机构75家。

产学研一体化的“德清模式”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人才紧缺这一重大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成功之路,这一做法已被推广到全国。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一方面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及时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借梯登高”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及时掌握来自一线的市场信息,调整科研方向,把躺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危机下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肯定、深化和推广“德清模式”,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受益者感言

德华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荣根:德华集团能在10多年里脱胎换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上了产学研合作新路。在“德清模式”的鼓励下,我们已和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还创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下,企业的产品始终处在业内领先地位,成为市场上的销售“常青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