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高管称必应品牌被汉语专家认可-业内资讯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09-06-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微软副总裁尤瑟夫.梅赫迪在给《纽约时报》的一封信中表示,“Bing”在中文中确有“病”的负面含义,在推出新品牌时,微软十分谨慎,最后选择了“必应”与“Bing”匹配,共同构建中文搜索品牌;而在确定中文品牌之前,微软咨询了搜索用户,也请教了语言学家。早在6月1日,微软搜索新品牌Bing便在中国推出,目标是中国的2.98亿网民。然而“Bing”在中文中与“病”同音,曾引起广泛争议。

以下是尤瑟夫.梅赫迪的回信全文:

尊敬的编辑:

7月8日收到阁下的来信,当中谈及一些微软新搜索引擎的问题,你说“Bing”在中文里有负面的含义。没错,我们对这个可能的解释也十分谨慎,所以选择了一个汉语词汇跟“Bing”匹配,以构成新的品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证“Bing”在中文里不致曲解。

在中国,我们的新品牌发音是“bee-ying”,它来自中国谚语“有求必应”中的两个字,意思是“一旦需要,你就能找到”,而“必应”的直接含义是“时时准备回答问题”。

创造一个全球性品牌绝非轻而易举之事。现在“Bing”已经崛起于53个国家,拥有34个不同语言的版本。我们咨询了搜索用户,也请教了汉语专家,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力图为“Bing”定义一个中国人喜欢的品牌。我想我们找到了今人欣慰的答案。

尤瑟夫.梅赫迪

微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级副总裁

2009年6月8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