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6月14日电 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建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文献数据库,首次与出席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的中外学人见面,这是我国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
天津大学已投入300万元建立的文献数据库,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笑话军事旅游美容女性百态母婴家电游戏互联网财经美女干货家饰健康探索资源娱乐学院 数码美食景区养生手机购车首饰美妆装修情感篇厨房科普动物植物编程百科知道汽车珠宝 健康评测品位娱乐居家情感星座服饰美体奢侈品美容达人亲子图库折扣生活美食花嫁风景 | 首页 |
本报天津6月14日电 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建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文献数据库,首次与出席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的中外学人见面,这是我国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
天津大学已投入300万元建立的文献数据库,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