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难,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使太原市不少中小企业忧心如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压力!
如何解决这一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顽疾,共同促进经济走出低谷?市政协日前专门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部分中小企业倾听企业家心声、共商解忧对策。
"资金吃紧" 让中小企业锁紧眉头
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已超过15万户;经济增加值669.51亿元,占全市GDP的46.66%;上缴税金累计完成160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2.14%。安排就业人员达110多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城乡就业的主渠道。但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多种原因,从其诞生之初到现在,始终处于贷款难的困局之中。
刘来玉是山西青玉油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其公司主营食用油和大豆卵磷脂等产品。由于产品质量一流、价格合理,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同时,该公司还成为山西省高校优秀供货商。企业发展看好,刘来玉却犯起了愁:企业发展需要扩大生产,扩大生产要购买原材料,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可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实现更远大的梦想。
"企业在高速成长的时候,碰到最多的就是资金链问题。这使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银行贷款。"刘来玉表示,他曾试图按照国家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商标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没想到却一次次地吃了银行的"闭门羹"。刘来玉想不通,为什么明明有优惠政策却享受不到,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真就这么难么?
"风险防范" 让银行紧捂钱袋
"作为银行来讲,为大企业贷款收益高,风险小,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却是成本高,风险大。"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中不止一次地谈到,银行毕竟是商业机构,这种商业利益考虑在所难免。
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财务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固定资产积累也比较少,传统可抵押担保资产不足。在很多案例中,企业借贷出现的逃废债现象,也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坚守刻板的信贷抵押和审查方式。因此,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当银行面对向中小企业加大贷款力度时,"风险防范"就被摆上了银行考虑的首位。
委员支招 破解"资金瓶颈"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市政协委员们纷纷支招:
民盟太原市委在团体提案《关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扶持太原市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议》中提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是全国性的问题,大力发展担保公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但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是一种商业行为,经营中存在风险,如果这样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将难以承受。建议市政府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的意见》,从2009年起每年按不低于担保机构上年度对中小企业实际担保额的1%至5%拨付扩充担保资本金,并按担保机构实收资本金的5%至8%增拨风险准备金,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要鼓励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为担保机构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设。
赵晋春委员提出,大力扶持太原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一定要协调好银企之间的关系,完善贷款抵押相关政策,防止资金链断裂。要进一步加强抵押登记、资产评估信息公告、产权交易和流通等综合配套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提供优惠和便利的条件,适当降低抵押登记和评估收费,调整评估有效期,使之与贷款期限相匹配,让土地和房产登记和评估归口,简化办事程序。
吕淑英委员提出,要加强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完善担保贷款放大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综合确定更趋合理的放大倍数。对于注册资本1亿元以下的担保机构,银行根据其资金规模、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信等级,适当加大放大倍数,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所起的有效作用。同时,还应努力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