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移动互联网还未破题,手机浏览器大战却山雨欲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无论是刚刚出炉的3G GO,还是小心试水的QQ手机浏览器,抑或发轫较早的UCweb,无不从开放和平台化入手,想抢夺手机上网的第一入口。
诚然,要成为手机上网的第一入口,一个先发的、可持续的模式定位是先决条件。不过,在我看来,再好的模式,如果没有基于技术实力的良好用户体验以及好产品、好应用,充其量只是空中楼阁。换言之,对手机浏览器而言,最终比拼的不是谁的模式前瞻,谁的资源丰富,而毋宁说是谁的技术积淀更深,谁的用户体验更好。
我这么说,可能会冒着给当作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的风险。不过,原教旨主义也没什么不好。举个例子,苹果的iPhone的成功,不正是因为其几近完美的界面和感官体验么?但是,了解苹果公司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成立于1976年的公司在近30年来,以独立开发的硬件架构和操作系统的强大和稳定,在设计专业群体中口碑始终好于PC。所以说,苹果的体验主义成功的底蕴,实则是苹果30多年的专业经验和技术、创新结合后产生的。
现在很多人做的东西像苹果,也很好卖。千元的仿苹果手机就是,大家图个面子,山寨厂商借势发个财。但在有些领域,靠面子上的东西是撑不住的。齐白石说的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苹果30多年了,有真正把苹果的东西学到家的么?就说人家操作系统的稳定性,抱歉,微软学了几十年都没过关。
以做设计师专用机型的功底做个界面至in的iPhone,对APPLE很难么?UCWEB的情况有点像,老是强调自己的技术好,还不如说的更明白一点,两个技术创始人都是亚信的班底,做电信级解决方案的,做个云计算、做个能让几千万甚至将来上亿合作用户用起来稳定高速的平台,又很难么?何况现在UC虽不过几百人,但其中近8成的都是搞技术的,有点像早期的百度。
扯远了,还是回来细谈技术实力对移动浏览器竞争的重要性。讲技术,传统互联网是这样,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论实力,腾讯、百度、阿里在国内齐名;论名气,百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伦敦《金融时报》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互联网领域就百度一家,为什么,人家还是尊重靠核心技术创新起家的厂商。
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讲讲讲平台级浏览器的重要性,我且问,手机浏览器平台的应用越多,服务越多,其负载肯定就越大,对浏览器的速度、稳定性的要求也就越高。没有技术弟子,如何决胜于未来的平台之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奢谈商业模式、开放、平台等等,无异于沙上建塔、空中楼阁。
好在,目前国产手机浏览器厂商中,把用户需求和体验放在第一位的迹象已然清晰可见。当然,这里的体验,不是狭义的视觉和感受的体验。而就广义来看,各家的诉求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最近上线的3G GO,更多的是诉诸于浏览器界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体验;而雷军旗下的UCWEB则更多诉诸基于技术的用户体验。
显然的,体验不仅仅包括界面设计、视觉美化,更包括速度、稳定性和兼容性。现有的手机浏览器中,UCweb应该是速度最快的之一。之所以能提高浏览速度,关键一点是其率先采用了服务器压缩、C/S架构,比如原本1.5兆的新浪新闻首页,通过UCWEB的服务器压缩、转换格式以后传输到手机上时连原来的1/10都不到。当然,现在3G GO也称,自己的速度比市面上所有浏览器快20%,wap的浏览快80%,这次估计乐的该是各大技术媒体的评测室的人了,这回有活儿干了。
技术原教旨主义就是招人恨。有朋友对我的论点表示不屑,他认为,在3G到来后,手机上网的速度会大大提升,手机浏览器厂商此前在速度上所做的工作将不再有用武之地。我也笑骂他,3G好比一条高速公路,各种浏览器就好比行驶在上面的车辆。中国有高速公路多少年了,也没听说大家不关注速度了、不关注发动机了,不关注省油了。同时,速度与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资费是挂钩的,UC用省流量的方式增加速度,估计还没有哪个用户到了跟钱有仇的地步。即使他对价格的敏感度再低,他也会不排斥通过速度的提升获得更多、更好、更经济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也因此,笔者强调的速度、兼容、稳定等判定浏览器的核心标准,不会在3G时代失效。
就外观而言,可能不同手机浏览器之间区别并不大。但由于其技术内核的不同,其所提供的服务则差异甚大。就好比同样是一个搜索框,但所提供的搜索服务迥然不同一样,在同样的手机浏览器架构下,厂商的研发经验、研发平台的技术积累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的不同,也会在性能上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
在依然混沌的手机浏览器市场中,谁会一统江湖,而谁又会最终黯然出局?还是那句话,体验!而体验的背后,则是一场技术的较量,只有绝对的技术领先,才能独占鳌头。3G GO、QQ、UCWEB,都有机会,只看如何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