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洲遺址是五代南漢的千年園林遺跡,在今教育路南方劇場北側。當年置有名石9座,名「九曜石」,後假以為園名。今園內尚有一泓湖水,面積440平方米,九曜石散處水中和岸邊,水石洲渚的園林意境,依稀可見。
南漢主劉龔割掘嶺南時,建都廣州,稱興王府,遍築離宮別院,在城西開鑿西湖 (又稱仙湖)長500余丈,地連南宮。據《南誨百詠》載:此處為劉龔「聚方士習丹鼎之地」。故稱藥洲。或說因栽植紅藥(有說即芍藥),故名藥洲。《南海百詠》引《圖經》載:九曜石為太湖舊產,劉龔時有富民負罪者,以石贖罪。但明代正統年間學使張明先懷疑此石不必遠取自太湖、三江,而可能運是從韶州運來。宋初統一了嶺南,藥洲成為士大夫泛舟觴詠、遊覽避暑勝地。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經略使陳峴加以整治,在湖上種白蓮,號稱白蓮池。藥洲上建亭「愛蓮亭」,取周濂溪《愛蓮說》之意,後圮。明代以「藥洲春曉」為羊城八景之一。後來湖漸淤塞縮小,市街展拓。現在的仙湖街、九曜坊等,昔日都是湖區。
《廣東新語》載九曜石「高八九尺或丈余,嵌巖?兀,翠潤玲瓏,望之若崩雲,既墮復屹。上多宋人銘刻。」現將8座遺石分述如下:米題藥洲石,在北岸,高1.5米,狀如持笏,上有宋代人書法家米芾題刻「藥洲」,署「米黻元章題」。米黻即米芾,時為熙寧六年(1073年)。該石曾被移到廣東布政使署東院及兩廣總督署。50年代遷回。海上洲石,在北岸靠西,高2米,圓石為頂,若牛頭,四旁有十余竇相穿。宋熙寧年間許彥先在石上刻詩:「花藥氤氳海上舟,水中雲影帶沙流。直應路與銀潢接,槎客時來犯鬥牛。」池東石,在湖東端,上下兩塊石相疊,上石較小,狀如黑豬,石上通身有荷小孔如泡沫。下石形如巨龜,重約16噸。仙掌石,在池東石南側。米芾在石上題刻一詩:「碧海出蜃閣,青空起夏雲。瑰齊?怪石,錯落動乾文。」明人關鵬在石上題「仙掌」2字。九曜第一石,在石堤東側,高3.4米,重約25噸。石形似鰲魚。1988年維修時,把石升起約2米,發現石下有木柱樁。近底部有明嘉靖題刻「此即九耀第一石也」。清人翁方綱篆書 「拜石」。還有隸書「龍窟」等題刻。翁題藥洲石,在湖中偏西處,形如筍峰。高2.4米,上有翁方綱題刻「藥洲」2字。屈大均所說 「門色中空」石,在翁題藥洲石西側,上有兩處清人題刻。珠泉石,在湖中西南側,西面刻「珠泉」,東面刻「釣磯」。此外,還有較大的6塊石散落於湖西南角及西岸、北岸石間。1988年挖出大小3石,置於西部新拓湖上。它們可能是從九曜石崩裂出來的。
有關藥洲九曜石及濂溪書院的幾十方碑刻今仍嵌於湖北墻壁中。1963年3月公布九曜石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開始維修整個藥洲遺址,將景石提升,使更多露出水而,並向西拓展恢復 ¨部分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