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发布了《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经济运行有几个特点: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三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四是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五是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不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财政部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8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市场运行反映了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市场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功能也日益突出,目前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累积,应该继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
说到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笔者想引一下日本的例子。从1970年到1985年,日本经历了15年大牛市,由于企业相互持股,企业在股市盈利大于实体盈利,这反过来进一步支撑股价继续上升。这说明在庞大的资本市场空前高涨下,技术、品牌的盈利显得相形见绌,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国内对未来中国股市能否低市盈率、企业没有国际技术和品牌怎么能推动股市上升的担忧。的确,日本之后经历了“失去的10年”,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日本国内GDP总量仅4.7万亿美元左右,但是海外GDP总量却高达6.7万亿美元,日本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巨大,收益也巨大。
当然,中国企业想在十多年里走上国际技术、国际品牌的道路,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达到国际技术、国际品牌。一家中小企业只有在国内发展成行业龙头若干年后,才有相当大的资本积累,才有能力进入国际研发中心,比如格兰士微波炉、浪潮软件等。这很不容易,这也表明每个行业具备这么大的资本积累的企业只有几家或十几家,大多数不可能从市场占有率上来达到进入国际技术、国际品牌的资本积累,怎么办?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是个助推器,能使中国中小企业早日进入国际技术、国际品牌的道路。这一点国内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目前已经出台的加快行业大重租的规划,都是围绕汽车、钢铁等大企业的,笔者在此只是想对中小企业重组谈点构想。近来笔者反复撰文提出,传统的重组并购已经过时,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需要开小灶。具体做法是,对某一地区所有中小企业中同一种产品的资产抽出来重组成一个超大型企业,有利于拿大订单,有利于分摊欧盟技术壁垒检测费、各种国际认证费用,有利于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口商品,有利于发行股票上市,有利于快速踏上国际技术、国际品牌的道路,有利于快速融资、低息融资,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这是中小企业的可靠出路。而在企业产品解购后重组的过程中,可以引进风险投资,但是风险投资看中的是退出通道,而退出通道关键看股市。通过对比,企业产品解购后重组的企业,比当前并购中小企业的容易做大更容易上市,所以,更容易为风险投资所青睐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