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2)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11-07-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面向发展问题的商业周刊

以2000年的纳斯达克崩盘为分水岭,伴随互联网商业的发展,《互联网周刊》经过上下求索,在高在朗领导下,确认了商业周刊的定位,并把它表述为“信息时代的商业周刊”。作为商业周刊,发展问题成为它的关注核心。周刊可以自豪地说,它在互联网每个历史关头,都鹤立鸡群地发挥了引领产业的突出作用。

在周刊五百期中,商业主题的文章在17000篇以上,其中直接以商业为主题的1513篇,直接以商务为主题的1840篇。涉及企业主题的4265篇,涉及产业主题的1855篇,涉及市场的4443篇,涉及用户(含客户、消费者)的4370篇。可以说,周刊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信息时代的商业上。

1、《互联网周刊》是出类拔萃的产业洞察者

1)关注行业重大走势,独赢产业走向重大判断

2000年后,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主流判断是,互联网将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周刊》的判断却不同。它独出心裁地提出体验经济的重大判断,为后来数年短信、网络游戏、音乐、彩信、娱乐等感性产业的发展所证实。周刊再次显示出卓尔不群的个性和独特价值。

人们在纳斯达克崩盘后,心有余悸之下,把非理性当作出“问题”的根源,匆匆忙忙转向另一个极端,除了理性,别的一概不谈。实践中,中华网将陈天桥的游戏一脚踢出,完全不看好这种感性的业务,典型代表了当时产业的普遍潮流,一时竟势不可挡。强调理性并没有错,错在排斥了感性发展的方向,就看错了产业走势。

《互联网周刊》的优秀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在最难的走向判断时刻,再次显示威力。它向产业发出了完全相反的信号。2001年3月,《互联网周刊》从最初的冲击中站稳脚跟,发出了第一个“反击”信号。

《体验经济:灭了经济人理性》一文指出:“胡泳关于信息经济是体验经济,价值不在产品和服务,而在‘体验’的说法,我深以为然。这是DotCom忙活完这阵,缓过气,转入主动进攻后,需要认真考虑的第一个战略制高点。”文章在分析了体验经济的意义后,明确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与电脑网络相关的体验产业——游戏业,在体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此后,周刊为了突出这一重大主题,一连刊发十余篇有关体验经济的重量级文章,并最终汇集成2004年出版《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显示了对产业大势的出众把握能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媒体界在长达两年时间内,对体验经济竟毫无反应。直到2004年后,互联网上游戏、QQ都火爆起来,才恍然大悟,发现看错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纷纷跟进这一主题。而中华网错失通过发展游戏产生国家首富的机会,退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梯队。

体验经济现在已经不仅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各行各业产业发展的潮流。至今为止,周刊发表的体验主题的文章已达到383篇,成为体验业发展最权威的声音和当之无愧的潮流引领者。周刊对产业大势方向的把握和影响力,得到读者一致肯定。

《互联网周刊》把握行业发展,具有群体优势。周刊近年记者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8)的文章,正是产业主题的文章,它是2008年4月刘琦琳的《智能电网的现实演义》,受到产业读者的青睐。这样的文章还有仲大军《联想集团的困局》(排名第61),曾在业内产生重大影响。在周刊的TOP300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周刊的行业调查,成为深受欢迎的内容。如《2008-2012年中国搜索引擎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06电子支付产业调查报告》、《中国50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调查及排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力排行榜》。我们体会,读者在行业报道方面,需要的是站得高、看得远,又言之有据的东西。

最近两年,《互联网周刊》集中版面和力量,推出了一系列重磅封面故事,主题涵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视频、SNS、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使周刊的产业影响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对产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有的行业主导企业发现好的专题后,甚至将市面的周刊全部收集起来,并不断要求加印,发给下属企业学习。执行总裁季泓宇主导的一系列移动互联网专题封面故事,引起中移动的高度关注。从王建宙到中移动有关部门,纷纷主动约谈,共同探讨互联网在移动时代的作用和方向。中移动邀请周刊主要作者讲解移动互联网,达21次之多,遍及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省市。这种影响正漫延到整个电信业。

2)超前、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走势

《互联网周刊》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全面跟踪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动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

周刊关注的互联网产业重点依次分布如下:电子商务领域刊发1774篇,媒体领域刊发1029篇,移动互联网领域刊发1022篇,广告领域刊发711篇,游戏领域刊发694篇,搜索领域刊发522篇,视频领域刊发375篇,娱乐领域刊发328篇,音乐领域刊发252篇。

周刊的特长显示在对产业发展的远见上。在搜索引擎、SNS等方面,都表现出精准预见力,为事实发展所印证。

3)务实聚焦CEO关心的新商务问题

在商务内容方面,周刊定位偏重CEO人群关注的以下问题:

一是服务与管理问题。其中服务主题,刊发2831篇文章,如《用理性思维做感性服务》、《全心全e为人民服务》;管理主题刊发1823篇文章。如《如何做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喜达屋酒店集团(Starwood)的网站体验管理》等,较受读者欢迎。

二是战略性问题。其中战略主题刊发878篇,如《企业战略是什么?》、《与长尾战略2.0版》。竞争主题刊发1229篇,合作主题刊发929篇,如《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奶业竞争决战供应链》、《京津经济圈:产业联动释放竞争力》等文章较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之后周刊做的一系列竞争力排行榜,如“中国在线旅游网站竞争力排行榜TOP15”、“视频网站竞争力排行榜TOP15——竞合新局”、“旅游网站竞争力排行榜TOP15——开拓空间”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内容,排名进入前三百名。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创新主题刊发862篇,如高邦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徐蔓《服务业的创新》、吕文龙《腾讯:我爱模仿,也爱创新》。安全主题刊发764篇。

三是市场经营问题。其中上市主题刊发630篇;销售主题刊发610篇,营销主题刊发455篇;机会主题刊发562篇,方向主题刊发472篇,开放主题刊发474篇。周刊历史上受欢迎程度排在第二名的文章是艾瑞咨询创始人杨伟庆的《网络营销新趋势》,分别抓住新商业领域、新商业模式的焦点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有17篇以营销为题的文章,进入到周刊文章排名的前列。

四是社会责任问题。其中责任主题刊发134篇,规则主题刊发219篇。周刊十分重视互联网诚信建设,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如别坤《Facebook:在精准与责任之间》、《新商业文明中的社会企业》。阿拉木斯《如何建设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排名第13)影响深远。

周刊的特色在于,把信息化作为战略本身,渗透在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和责任的各个方面,推动建设信息化企业,周刊直接刊发了信息化主题的文章1270篇。周刊注重推动企业与产业网络的融合,推动商业生态系统和责任系统建设。

2、中国新商业模式的领潮者

前卫,领潮商业模式,思想极富原创性,是《互联网周刊》对产业影响最大的方面之一。周刊发表的商业模式主题的文章有1197篇,一直站在产业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内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首倡者,致全力于为产业发展重建商业微观基础。

仅以优秀记者刘佳为例,她一人关于商业模式写出的文章,就有2008年的《视频网站盈利拐点》、《网络社区的游戏进化》,2009年的《微博来了》、《腾讯突入SNS》、《视频网站突围》、《亚马逊:从卖书到卖“云”》、《SNS的出口》、《网络招聘:走在十字路口》,2010年的《卓越亚马逊:打造下一代电子商务》等,进入排名前百名之列,深受读者欢迎。

周刊不同其它媒体之处,在于有深度研发的力量,解析商业模式的思想深度具有明显优势,从早期的《新商务模型》,到《流动的世界》、《体验经济》、《长尾战略》,到最新的《免费经济》和《众包时代》,前后十年,出版了一系列的新商业模式经典专著,已成周刊闪光之点。这种经典作者群现象,在国际上仅有《连线》杂志作者群可有一比。

仅举几个周刊引领互联网商业模式潮流的突出例子。

免费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有特色、国内上市公司的普遍模式。在引进安德森《免费》一书时,我们首先向社会进行了推荐,并写书序,加以导读。周刊围绕免费模式,先后发表289篇文章。优秀记者刘琦琳的《免费经济:中国新经济的未来》经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更把免费模式推进到中国化阶段,成为当前深受欢迎的新经济代表作之一,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郑重推荐。

长尾理论,是美国近年少有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新商业模式。国内对长尾理论的第一个介绍,就是周刊2006年5月的《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总排名第7名)。《长尾理论》2009年由中信出版时,我们对其进行了逐步导读并做序。周刊围绕长尾模式,先后发表47篇文章。特别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长尾战略》,将长尾理论中国化,赢得当年中信畅销书奖。是周刊引领中国长尾战略潮流做出的突出贡献。

平台模式,是互联网进入服务升级阶段后,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商业模式。周刊围绕平台主题,发表了1071篇文章。有效地指导了产业发展。排名靠前的文章包括刘琦琳《区域云计算平台:云计算的落脚点》、侯大银《7天酒店觊觎平台化》。周刊还围绕SNS平台发表168篇文章,周刊排名第三名的黄绍麟的《SNS营利模式初探》,引起广泛反响。周刊为《Facebook效应》所写书序,指出国内对SNS的误导,引起舆论强烈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进行了跟踪访谈,并发表了一系列衍生文章。此外,周刊所推荐的《未来是湿的》、《湿营销》等一系列经典著作,均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国内商业界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出版的互联网方面的一流商业模式畅销书,背后几乎都有《互联网周刊》的影子,周刊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周刊传播的商业思想,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则的积极参与者

互联网发展中与传统产业、传统既得利益发生冲突,是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互联网周刊》一向立场鲜明,坚决维护互联网消费者与企业基本权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影响产业政策,在互联网界树立了权威、公正的形象。

2008年7月北京“网店新规”出台,引起电子商务特别是网商的生存危机,关键时刻,《互联网周刊》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反对“网店新规”。侯大银的一系列战斗檄文,如《网店新规的民生“包袱”》,《C的彷徨》,《区别对待B与C》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周刊内部出现了罕见的各报记者纷纷采访周刊记者的现象。周刊连续组织报道,先后以评论员文章等形式,陆续推出《仓廪实则知礼节》、《以C为本促发展》、《区别对待B与C-网店新规之法理精神》、《仓廪实,再新规》、《网店新规于情于理不合》等有较大影响的文章。“网店新规”政策最终流产,周刊的坚决抵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久,以限制网上图书打折为主要内容的“图书新规”出台,周刊在第一时间给予痛斥,表达了坚决反对的态度。“图书新规”成命最终被收回,“图书新规”彻底被有关部门否定。互联网基本权益得到正当维护。

周刊点名批评过七部委出台的《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4号],尖锐指出它“是21世纪最令人费解的事情。在体验经济来临时,中国如何跟上时代,看来真是一个问题。”在潮流面前,国家择善而从,最终调整了游戏产业政策。政策的明智调整,使网络游戏的市场占有率,从韩国占70%,中国占30%,一举转变为中国占70%,韩国占30%,从根本上扭转了产业格局。周刊不唯上,只唯实的铮铮骨气,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周刊十分重视社会责任,在执行总裁季泓宇策划下,多次推出重磅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题。以责任为主题的文章开始占有越来越大比重。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自己肩负的责任。

高在朗在《网络青春 媒体责任》中指出:“在这样一个经过几度寒暑却依旧红红火火的时代,互联网界媒体是什么?她又能做什么?诞生于1998年与中国互联网共生共荣的《互联网周刊》十多年来一直在找寻答案,同时又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是的,除了通过观察分析来对业界起到指导作用以及发挥舆论对业界的监督作用之外,互联网界观察家和媒体人还多了一份为后人准确记录这段历史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记者就是当代的史官。十年来,《互联网周刊》时刻以媒体的责任提醒自己,并清醒地意识到想要在瞬息万变的互联时代高瞻远瞩,就需要不断地向着创新、向着原创的方向迈进,步步为营。”

《互联网周刊》走过五百公里,留下五百座里程碑石。我们不会沉浸于过去,我们将继续前进。希望大家继续与我们同行。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2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