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树
(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Tryon)

你去过台湾吗?在台湾许多大型公园和植物园都能见到一种株形高大而奇特的蕨类植物,称为笔筒树。它也是树蕨之一种,过去知道仅分布于台湾,1982年在厦门大学附近的山沟中发现此植物之后,引起有关学术界的轰动,此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植物,在大陆亦有分布。笔筒树不仅属于地球远古时代残留的树蕨类植物,对古植物的研究有价值,而且亦是研究台湾与大陆植物地理关系的好材料。该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对象。
笔筒树为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大,最高可超过10米,胸径达10-15厘米,茎外皮布满落叶后留下的大型叶柄斑痕,形成菱形的花纹,十分美观,这是识别该植物十分明显的外部特征。叶集生于茎顶,大型展开的叶片和拳卷状的嫩叶构成大型蕨类植物的特有景观。叶身长矩圆形,长1.5-2.7米,宽0.6-0.8厘米,与桫椤一样三回羽状深裂。叶羽片长披针形,羽状深裂,长10-15厘米,宽1.5-2.2厘米,具尾状尖头,叶基平截。孢子囊群生叶背侧脉分叉处。
本植物分布在台湾1500米以下山区,因配子体生长困难,幼苗稀少,现有植株应加以保护。在大陆新发现的分布区,更应倍加珍惜。

现状 稀有种。本种在中国过去仅知产于台湾省,1982年在厦门大学自来水池附近的山沟发现一株,这是中国大陆的首次记录。由于生境不隐蔽,非常容易被人发现,遭到破坏,树下 及周围均不见幼苗幼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大陆分布将会消失。
形态特征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叶痕,顶部残存少量宿存的叶柄。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拳卷叶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线状披针形,渐尖头,先端和边缘具褐棕色刚毛;叶柄长40-50厘米,通常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羽轴具小瘤状突起,被白霜,在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淡绿色的气孔线,向上直达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5-2.7米,宽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5-40厘米
,中部羽片长50-80厘米,宽20-26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26-28对,互生,基部一对稍缩短,中部的长10-15厘米,宽1.5-2.2厘米,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平截,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20-26对,稍斜展,下部几对裂片分离,以狭翅与小羽轴相连,中部的长1-1.3厘米,宽3-4毫米,镰状披针形,圆钝头,钱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一组出自小羽轴;叶片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羽轴、小羽轴上面有沟,被淡黄色弯曲毛;下面密被卵状至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和针状硬毛。孢子囊群生侧脉分 叉处,具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特化为简单的鳞毛状。
地理分布 产我国台湾台北、宜兰、桃园、南投、花莲、屏东、台东及福建厦门。在台湾生1 000米以下山地,偶达1 500米。菲律宾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特性 本种树干高,无直根系,具数不定根,喜气湿度大,土壤湿润的环境, 常生长在山沟。在厦门,生长在以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为主的阔叶林下墓地、被 雨水侵蚀的2米深的沟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森森群落高约15米,群落覆盖度达70%。 土壤肥沃,含砂量大。当地春季多阴雨,夏季常有台风和暴雨,气温和湿度均适合孢子体植株生长。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干旱,但沟中相对湿度大,又可避风防寒。经观察,孢子囊群生长期约4个月,孢子叶一年长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但无配子体生长环境,所以 无幼苗。
保护价值 笔筒树树形美丽,高大挺拔,树冠有如巨伞,是蕨类植物中少有的种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园艺观赏植物。大陆仅厦门一株,对研究大陆与台湾植物区系的关系有一定的意 义。
保护措施 此株笔筒树,滨邻厦门大学校园,学生常来附近野炊,农民亦在此放牧,毁于一旦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学校当局已用铁栏栅围护起来,毕竟范围大小,不足维护稳定的生态小环境。建议结合校园建设,扩大保护范围;组织力量观察记录生长发育周期情况,测定各项生态因子指标,为扩大栽培提供基本资料;进行孢子繁殖和叶尖组织培养试验,尽快培养 出新的植株。广州、香港已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