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它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便、受季节性限制较小、适宜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化学防治倘若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的农药,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等。所以,我们提倡使用农药应该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同时我们知道化学防治在今后长期内仍占重要位置,只要使用得当,与其他防治方法互相配合,扬长避短,农药使用上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农药的分类:按照农药的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杀虫剂:是防治害虫的农药。按照作用方式,杀虫剂可分为:
①触杀剂:通过接触害虫表皮渗入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叶蝉散。
②胃毒剂:药剂随同害虫取食一同进入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此类药剂适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
③内吸剂:这类药剂易被植物所吸收并可在体内输导到植物各部分,在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这类药剂适于防治蚜虫、叶蝉、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如乐果、灭蚜松等。
④熏蒸剂:利用药剂挥发出来的气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如氯化苦、溴甲烷等。仓库害虫常用熏蒸防治。其他还有绝育剂、拒食剂、引诱剂等。
杀螨剂:用来防治植食性螨类的药剂,如三氯杀螨醇等。
杀菌剂:用来防治病害的药剂,如多菌灵、波尔多液等。按照其作用原理杀菌剂可分为:
①保护剂:在病原菌侵入之前用来保护植物,能消灭病原菌并保护植物免受为害。如波尔多液、代森锌。
②治疗剂:是在植物感病后,用来处理植物使其不再受害的药剂。如多菌灵、托布津等。
杀线虫剂:是一类用来防治植物线虫病害的药剂。如滴滴混剂。
除草剂:是防除杂草和有害植物的药剂。如扑草净。
杀鼠剂:是防治鼠类的药剂。
为了方便应用,农药加工成不同剂型,常用剂型有如下几种类型:
粉剂:是用原药和填料充分混和而制成的。粉剂不易为水所湿润,不能分散和悬浮在水中,故不能加水用作喷雾。低浓度的粉剂供喷粉用;高浓度的粉剂供拌种、配制毒饵和土壤处理用。如2.5%敌百虫粉剂。
可湿性粉剂:是用农药原药、湿润剂和填料制成的。可湿性粉剂易被水所湿润,可分散和悬浮水中,供喷雾用。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农药原油中加入乳化剂:如系原粉则还需加溶剂和助溶剂,混合均匀制成透明油状液体。加水稀释后就成为不透明的乳剂,适用于不同含量的喷雾,药效高,加工容易,使用方便,但使用不当,较易引起药害。如80%敌敌畏乳油等。
颗粒剂:是用农药原药和载体(如粘土、煤碴、玉米芯等)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颗粒状制剂。如3%呋喃丹颗粒剂。颗粒剂的药效较长,不易引起药害,用药少,使用方便。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农药剂型之外,其他还有可溶性粉剂、水剂油雾剂、烟剂、胶悬剂、乳粉、片剂等。
同一种农药为了适应于多种情况下使用,可有几种不同的剂型,如亚胺硫磷就有2.5%粉剂、25%可湿性粉剂和25%浮油三种剂型。商品农药制剂有一定叫法,通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农药有效成分百分含量;
第二部分是农药原药的名称;第三部分是加工剂型,如80%敌敌畏乳油。三部分内容缺一不可,不写出有效成分含量,就不好确定稀释倍数,不写农药原药名称,就不知道是什么农药,不注明加工剂型,就不知道如何使用。
农药的使用,既要达到防治病虫、杂草的为害,又要注意人、畜及有益动物和作物等的安全,还要合乎经济、简便的原则。农药使用方法主要有喷粉法、喷雾法、颗粒撒施法,其次是土壤处理,撒毒土法,涂茎、喷雨、施毒饵。此外还有种苗处理和仓库熏蒸等。以上三种主要使用方法中,颗粒撒施法比较容易掌握,而喷粉法和喷雾法则需要严格掌握施用技术,才能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防治效果。
喷粉法是用喷粉器的气流把干粉剂农药分撒在植物或虫体上。此法的优点是工效高,使用方便,不受水源的限制。但缺点是药效差,粉粒容易飘失,不易有效地沉落在所需施药处。喷粉一般要求在早晨或傍晚的静风条件下及作物叶面潮湿容易粘着粉粒时进行,这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撒毒土法是从撒粉法演变而来的,是将药剂用细土、细砂、炉灰等混合稀释后撒施。
喷雾法是用喷雾器械将药液在一定的压力或离心力作用下分散成细小雾点,均匀覆盖作物或虫体杂草上。喷雾法有常规喷雾法、低容量喷雾法、超低容量喷雾法三种。农村中常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的常规喷雾法。
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作用的大小称为毒力;农药对人、畜等产生毒害的性能称为毒性;药剂施用后对控制的目标--有害生物的作用效果称为药效。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在概念上不同。毒力是药剂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而药效除农药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农药制剂加工的质量,施药技术的高低,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药剂毒力的发挥等。在一般情况下,毒力强的药剂防治效果高。
农药的毒性与毒力有时一致,即毒性大的品种对有害生物毒杀作用强;也有不少品种毒性与毒力不一致,如高效低毒农药。这是因为农药在温血动物体中和在昆虫体中代谢降解的机制不同。有的农药仅防除某些防治对象,而对作物或其他对象无毒。
农药的毒力是在室内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精确的实验测定的;药效则是在接近实际应用的条件上,于田间试验确定的;对温血动物的毒性则由试验动物(大白鼠、小白鼠、狗、兔)进行室内试验确定。
表示农药毒力的大小,通常是用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来表示,致死中量的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被试验的生物半数死亡的剂量,单位是毫克/公斤体重。
农药的毒性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是评价农药对温血动物安全性的指标。慢性毒性主要指农药对人及其他温血动物是否有“三致”危险,即致癌、致畸、致突变。急性毒性则指农药通过口腔、皮肤、呼吸三种途径吸收后,使温血动物中毒的性能,用这三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农药的急性毒性。目前我国试行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 lD50值的大小分三级,LD值越小,农药的急性毒性越大, 合理使用农药是为了充分发挥农药应有的作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而又不致发生药害和引起人畜中毒,必须讲究药剂的合理使用。在生产实践中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在了解农药性能,保护对象,掌握病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正确选用农药品种、浓度和用药量,避免盲目乱用。如杀菌剂一般不能用于治虫,杀虫剂不能用于防治病害。用于咀嚼式口器的胃毒剂,一般不能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但有些农药如氧化乐果既能治蚜虫,又能杀螨等,都说明了应用一些农药防治病虫时,不能轻率乱用,要对症下药,因病虫而异,使用农药的浓度要采用最低的有效浓度既经济又有效,不要一味担心害虫不能杀死而盲目增加防治浓度,这不但会增加防治成本,而且还容易产生药害。
适时用药:使用农药必须选择最有利的防治时机,既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又不杀伤天敌。一般害虫在低龄时抗药力较弱,高龄时较强,低龄对农作物为害造成损失也不大,所以药剂防治适时应在幼龄幼虫期,对病害防治多在病菌侵染之前进行,因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较弱,这时施药效果较好;如在病害休眠期或已侵入植物体内再进行喷药,效果则很差。
讲究施药方法:为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和作物的安全,要讲究施药方法,正确掌握喷药技术。喷药要根据病虫发生和分布特点进行。首先要对准病虫发生的部位,如病虫仅为害茎杆,则喷药的主要方向应是茎杆,如病虫在茎基部,则喷茎基部,如发生在嫩梢和叶背,则着重喷嫩梢叶背,这样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合:在一地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往往使害虫产生对农药的抗性。因此,应该几种性质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同时兼治几种病虫害并可防止产生抗药性,但混用不当,相反会降低药效和产生药害。
注意安全:农药是一种毒剂,如果使用不当,用量过多,浓度过高,施用不当,时期不适,常会造成药害,对人畜产生中毒事故。特别是剧毒农药必须按照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工作,专人保管存放,空瓶集中处理,不做他用。严禁剧毒农药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和卫生病虫。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和遵守有关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标准,收获前注意施药安全间隔期,切实做到科学用药和文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