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麦哲伦云在南半球的夜空中,最为夺目和吸引。它分为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在南半球的天空中银河附近就可以用肉眼清晰可见,云雾状,大的一个在剑鱼座和山案座,小的一个在杜鹃座。
十世纪阿拉伯人和十五世纪葡萄牙人远航到赤道以南时,都曾被夜空中这两个云雾状天体所吸引,并称之为“好望角云”。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21年环球航行时,首次对它们作了精确的描述,于是后来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了这两个云雾状的天体。大的叫大麦哲伦云(LMC);小的叫做小麦哲伦云(SMC);合称麦哲伦云。
大麦哲伦云(LMC)、小麦哲伦云(SMC)
1912年,美国天文学家勒维特发现小麦哲伦云的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天文学家们随即测定出小麦哲伦云的距离,成为最早确认的河外星系。小麦哲伦云的距离是19万光年,大麦哲伦云的距离是16万光年,它们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是5万光年。大麦哲伦云号称是我们银河系的“卫星”,它围绕银河系旋转一周需要15亿年。大麦哲伦云中含有相对较少的重氢元素,与银河系相比,那里有恒星形成的良好条件。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与银河系的距离仅次于仙女座星云),是银河系的两个伴星系。
南半球夜空中的银河系,右边即为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
麦哲伦云是矮星系。大麦云属矮棒旋星系[SBc-Ⅳ或SB(s)m]或不规则星系(IrrⅠ),质量为银河系的1/20。小麦云属不规则星系 (IrrⅣ)或不规则棒旋矮星系 [IB(s)m], 质量只及银河系的1/100。麦哲伦云中的气体含量丰富;中性氢质量分别占它们总质量的 9%和32%,都比银河系的大得多。这表明它们的演化程度不如银河系高。它们的星际尘埃含量比银河系中的少,而年轻的星族Ⅰ的天体则很多,有大量的高光度 O-B型星;此外,还观测到新星、超新星遗迹、X射线双星等天体。射电资料表明,大、小麦哲伦云有一个公共的氢云包层;两云之间的中性氢纤维状结构,一直伸展到南银极天区,横跨半个天球,称为麦哲伦气流。它们和银河系有物理联系,三者构成一个三重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