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石纲(Graptolithina)
笔石纲是一类已灭绝的半索动物,生存于寒武纪中期至石炭纪早期。因酷似古代西方使用的羽毛笔,故得名笔石。曾长期被人误作腔肠动物,后经学者用显微镜研究后明确为半索动物。
过去列入腔肠动物门,现多列为脊索动物门隶索亚门的一纲。化石很象保存在岩石层面上的笔迹,故名。笔石的骨骼为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化石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笔石枝上胞管开口的一面为其腹侧,反之则为背侧,左右两边为枝的侧面。
笔石的分类标准主要是:①笔石的枝数——枝数越多越古老;②笔石体的生长方向——分歧角越小越古老;③笔石胞管的形式——直筒的最幼,孤立、捲曲、方穴的是演化的最后阶段。笔石纲根据其胞管特点可分为树形笔石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甲壳笔石目及正笔石目,其中以树形笔石目及正笔石目最为重要。笔石全为海生,多为漂浮生活,也有固着海底者。生于浅海,分布极广,始于中寒武世是早古生代(特别是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标准化石,用作分带指标。笔石始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及志留纪最盛,早泥盆世末期衰退,至石炭纪后期全部灭绝。笔石在中国分布广泛,是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地层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笔石种属繁多,地理分布广,地质范围窄小,多在浅海相页岩中,因而也是典型的相化石,对于确定地层的沉积相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