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利用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在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动物(包括人类)和细菌的生命活动都是消耗氧气的,刚好与光合作用相反,他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样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达到相对平衡。
地球在宇宙中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惟一的星球,如今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白色垃圾、土地沙漠化等等,但是在众多危机人类生存的资源短缺面前,惟一不能解决的便是氧气。
有一类生物在不断的制造着氧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植物。叶绿体本来只生活在植物细胞中的,可是如果地球上哪天CO2浓度太高,动物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科学家们设想,把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叶绿体安置在动物细胞体内。这样动物在氧气缺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象植物一样,利用光、水、二氧化碳就能够养活自己。并且释放氧气来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容度过高而带来的苦恼。
其实,叶绿体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细胞器,确实可以在异种动物细胞中生存。科学家的这种设想在某种低等动物中得以验证,已发现叶绿体在某些特殊动物的细胞内自然长期共生。原生动物门的绿眼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水沟、池塘中,它的身体内有许多卵圆形的绿色颗粒,叫作叶绿体,因为含有叶绿素而得名。光线充足的时候,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以水和二氧化碳作原料,利用叶绿素吸收阳光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来获得养分的,这种与一般绿色植物相似的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不过,在没有光线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以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
那么,这种含有叶绿体的生物并不是一种植物。最原始的古代鞭毛虫,应是无色的,透过细胞膜吸收水域中现成的有机营养,如果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就会进化为动物;而沿着完全只能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生活的道路来发展,就进化为植物了。在绿眼虫的发展过程中,却既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直接吸收有机营养,成为生物界的一大奇观。从这方面看,科学家设想把叶绿体安置于动物体内的设想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