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约有150多种,分布甚广。螳螂有一身保护色,能随着生活环境而改变着体色。夏天,它和树叶、杂草的颜色一样是绿色,到了秋天,螳螂的体色跟着一起变为黄色或黄褐色。
螳螂的身体狭长,有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眼睛大而突出、位于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头、颈、前胸之间可自如的转动,前足发达有力,有尖锐的钢刺。内侧有小而排列整齐并有尖锐的锯齿。整个前足好似一把刀,是捕捉害虫的有力武器,所以又把它叫做“刀螂”;中足、后足支撑着后胸、腹部。背上有翅膀,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呈红色,飞行时才能看到,静止时折叠在腹部背面。
螳螂的眼睛虽然突出,视觉敏锐,但看不见静止不动的食物,螳螂专捉活的虫子。螳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动作疾快的前足,能在0.05秒的瞬间捕捉(飞行中的)小昆虫,动作相当准确,干脆利落,而且可以在植物上飞跑,捕食害虫力量强,食量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多捕食螟虫、蛾类、蝉、蚊、蝗虫等,一只成年的螳螂,一天能捕食蝗虫、蛾类之类的害虫10~20只,幼小螳螂一天能吃掉小蚜虫50~60只。现在人们利用螳螂治虫。
在昆虫中,螳螂的“婚配”很特殊。每年到了夏末和秋季是螳螂“婚配”的良辰吉日。在这个时期内,对雌螳螂可说是件“喜事”,但对雄螳螂来说却是一个不幸和灾难。因为螳螂之间有一种相互咬斗,甚至相互为食的习性。大螳螂吃小螳螂,壮螳螂吃弱螳螂。特别是螳螂的“婚配”时将出现更加残酷的不幸悲剧,雌螳螂食掉雄螳螂。
雄螳螂身体较小,与肥大的雌螳螂交配多在树枝上或叶片上进行。交配时,开始雌对雄很友好,快结束时,雌猛地扭过头来,咬着雄螳螂的头开始吃起来,一直到吃光。这是螳螂交尾的习性。为什么要吃掉他的“丈夫”呢?主要是由于雌螳螂营养上的需要。雌螳螂在交尾、产卵的季节内,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在自然环境内,雌螳螂光从所捕获的小虫中获得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吃掉五只左右的雄螳螂,才能满足需要。产卵后,雌螳螂耗完了营养也精疲力尽的丧了命。雌螳螂、雄螳螂都为了后代而丧生。
雌螳螂十月底在树枝上或粗草茎上产卵,从尾端排出质地松软的流体泡沫,卵就裹在里面,泡沫排出不久,便凝固成硬快,内有许多小格,称为“卵袋”,约有30~40个卵。整个卵块称“卵箱”,又称桑螵蛸,很牢固的挂在树上,桑螵蛸里的卵,直到翌年的夏天梅雨季节才开始孵化。
摘自网上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