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砗磲(che qu),与蜗牛、扇贝一样,同属于一种软体动物。在已知的约十多万种软体动物中,砗磲是其中个体最大的双壳软体动物。
砗磲在全世界共发现六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地的热带海洋中,在我国台湾、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也有分布。在海洋当中最大的砗磲身长可达2米,重500公斤。这么大的贝壳,海边生活的渔民常拣拾它的壳当做小孩的洗澡盆来用。
砗磲的壳为白色,由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构成。两个宽大且厚实的壳,略成三角形,坚硬如石。壳的表面粗糙,上面长有5-6条沟壑状的放射肋,壳的顶部较厚,向边缘部分逐渐变薄,呈波波浪状起伏。正是因为砗磲身上这一道道深深的褶皱,很像车轱辘在泥泞的道路上轧过的痕迹,所以它才有了这个名字。
砗磲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中,这里的阳光充足,各种藻类植物生长旺盛。在砗磲的壳顶部长有一个宽大的孔,休息的时候,便从这个孔中伸出一条有力的足丝,把自己固着在珊瑚礁上。当涨潮时,便张开两个大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进行活动。砗磲的外套膜颜色绚丽,有棕色、粉色、翠绿色等颜色,而且还有各色的花纹相伴。和大多数的双壳类一样,它是靠海水的带来浮游生物为食的。不同的却是,在它的外套膜内缘有许多晶莹的颗粒,通常被称为“眼”。这些“眼”在外套膜下熠熠发光,但却看不到什么东西。原来它是在给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提供聚合光线,好让这些藻类在砗磲的身体里进行光合作用。这些“眼”,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结构,可以聚散光线,把光线散到外套膜的组织深层,扩大虫黄藻的繁殖区域。
其实,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虫黄藻可以借助砗磲的外套膜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而砗磲则可以借助虫黄藻作为辅助的食物来源。
砗磲寿命较长,一般在80—100年左右。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软体动物,据《本草纲目》上记载,砗磲的壳入药后,可以达到安神、镇静、解毒及治疗蚊虫蛰咬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