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岩石风化,采矿、冶炼、化工、农药和染料等行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不断排放,尤其利用砷和砷的化合物砒霜制成的除草剂、杀虫剂的大量施用,造成世界性的砷污染。大规模农业减产,并由于食物链的作用,也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有毒的砷、铅在土壤中的分解周期长达几百年至几千年,因此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再无生机。我国已有1/5的耕地被砷、铅严重污染。因此,修复被污染的土地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一大难题。
从植物探矿受到启发的科学家,采取了利用植物修复土壤治理污染的方法。为此,他们四处寻找超富集(超大量吸收某种物质的)植物。国际上已找到400多种,却无吸收砷的超富集植物。我国的科学家后来居上。他们在南方的一些高砷矿区搜集到2000多种植物样本,经过检测,筛选出四种体内含砷浓度超1000毫克/千克的植物。其中的蜈蚣草超富集程度大大超过了国际标准。
蜈蚣草属多年生蕨类植物,偶生的羽片成对地生长在直立的根状茎上,形状如同一条百足的大蜈蚣。这种草株高可达二米以上,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生命力极强,能在砷浓度高达23400毫克/千克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其体内含砷浓度相当于普通植物的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分布广、植株高、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是蜈蚣草修复土地的天然的优势。
在盆栽条件下,每年蜈蚣草修复土壤效率可保持在30%左右。实验田的蜈蚣草在施磷肥后体内含砷量可高达12000毫克/千克,修复土壤效率提高一倍,达到20%。经过三五年,被修复的土地就可成为宜耕地。
蜈蚣草有一天然劣势——通过孢子来繁殖,而孢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又十分苛刻。我国科学家们经过奋斗,掌握了利用孢子繁殖的人工育苗法和无性繁殖法,为修复砷污染的土地奠定了基础。
摘自小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