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从台湾的http://www.cis.nctu.edu.tw/chinese/doc/research/c++/C++FAQ-Chinese/发现的《C++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的繁体翻译,作者是:叶秉哲,也是《C++ Programming Language》3/e繁体版的译者,该文章是非常的好,出于学习用途而将它转贴,本人未取得作者的授权,原文章的版权仍然归属原作者.
C++语言常见问题解
C++语言常见问题解答
译后感言
叶秉哲 83.11.26.
翻译这份 USENET comp.lang.c++ FAQ 也算是始料未及的事。一开始是
研发组穆信成同学有个构想:将一些好的英文文件翻译出来,以造福苍生﹑
解民倒悬……。这点子很好,当下就赞同这提议。不过没想到,「赞同」该
方案似乎还不够,我看到了一抹神秘的微笑自他嘴角浮起……结局就是一时
不察,祸从口出啦!
前面所提的其实只是近因。事实上,我对「翻译」一事虽无作品,关怀
之忱却袅绕甚久。认识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对中译书籍品质之批评向来是
不假辞色的,不限于计算机类。两年来「PC Magazine 中文版」的无责任书评
专栏,侯 SIR对这课题亦时有针砭之言。这些都促使我对翻译一事比以往更
留上了神。
真正的导火线,应该是源自我的一篇书评(将刊于 83 年 12 月「PC
Magazine中文版」),里面也有满辛辣的讽刺批评,只差没有点名批斗而已
(不过有心人应该看得出我点名的对象)。为了避免予人「只会批评,不会
做事」之讥,也为了积贮多年翻译理论之余,有个落实的机会,便挑选了这
份文件。
对这份 FAQ:技术上我有掌握的能力,它的文字我有吸收的能力,对这
主题我也有热诚,所以才会选它为我的中长篇翻译处女作。
这真的是「中长篇」!该原文约有 150,000 bytes,(对原作者的费力
及慷慨,在此表示敬意!)中译后约 123,000 bytes,(由此可见中文之精
简﹑扼要﹑表现力强,若以文言文为之……哇!不敢想象!)不要说我翻得
累,各位光是看着就很累!断断续续花了近七个礼拜的时间才把它完成,底
下就把这过程的酸甜苦辣提供出来,聊作感言﹑后跋吧!
中文翻译向有信﹑达﹑雅之最高准则。对纯文学而言,信达雅三者都必
须兼顾(我将「雅」的意思扩大解释了),才能让读者无视语言的隔阂,而
能尽情领略原作的思想与风采。我所能见到最好的例子,就是罗珞珈译﹑志
文出版的《老人与海》一书,吾尝中英并列以观,醍醐灌顶之乐也。对哲学
类而言,微言大义,字字珠玑,「信」无疑是终极(或更严苛地说:唯一)
圭臬,任何取舍抉择都该以它为准。不过不要小看了它,一字之差,谬之千
里,对该主题没有绝对把握的话,会替地球多制造一份垃圾。在哲学这领域
,牟宗三先生译的康德三批判,实属翘楚。至于我们这种科技类,老实说,
大多数不怎么挑的读者但求「信」而已,甚至不必「太信」,只要「有」,
就勉强接受。侯捷就曾说:「我们的读者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再挑就没
得看了!」是的,再挑,就只能死啃原文书看了。这无疑是科技族群的悲哀。
翻译科技文章,我的看法是:首要条件乃将原作的技术完整传达出来。
技术类不像通俗文学,很难由上下文来推敲某关键处真正含意,所以「信」
字该区首位。译者不应以自我的主见投射于译作上(不论它客观上看来是否
正确),顶多只能修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如:笔误﹑排版错误),至于其
他进一步的更正﹑补充与诠释,则该以「译注」一节为之。
「信」做到了之后,「达」则是该追求的品质因子。毕竟译文是给人看
的,是给一般国人看的,而不是给密码学家看的。想做到「达」,就得勤练
「基本功」了:句型﹑连接词﹑特殊句构﹑惯用语﹑风俗典故……都是基本
功的范围,而且是双语皆然。没把这些练熟,就会翻译出我们市面上所见的
计算机书籍。白居易之诗老妪能解,虽不能至,但总该心向往之吧!至少也该
让人看得懂那是中国人写的,能通得过「文章作者国籍」的 Turing Test才
说得过去吧!
能做到信﹑达之后,已可算是忠实的译品了,读者也不太有认知上的困
难了(「文字上」没认知困难,但「内容上」则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已
可算是合格的作品。至于想更进一步追求风格的,就该朝「雅」字迈进。其
实我习惯把「雅」扩大解释成:合于原作的韵味。就像你不能以《命运交响
曲》的风格去指挥《田园》一样,若把「哈姆雷特」与「爱玛」说话的语气
译得一模一样,恐怕莎士比亚与珍‧奥斯汀地下有知,也不会放过你的。
追求单纯的「文雅」固然是好事,虽然翻译形同是个「再创造」,但若
因此将原作者所想表现的风韵破坏掉了,那就不算是「翻译」,顶多算是「
参考某作品」后的自我创作。译者应该认清自己的身份:原著的代言人,应
该将自我隐藏,而不该一味展现译者个人风格,除非他根本就不想尊重原作
。所以这篇译文,我尽量维持原作者的风格:平铺﹑简洁,偶尔带点繁复错
杂,间或参以诙谐。整体说来,你必须逐字细读,才能领会他想表达的技术
。在适当的地方,我也夹以【译注】来补充些细节。当然,若有任何误译之
处,完全是我的责任,但我不负任何实质责任(记得该文开头的「责任事项
」声明吗?)…… :-)
好不容易把它翻译完了,「自我隐藏」也够久了,终于能在这篇感言中
揭下面具,痛快淋漓地展现自我……。
科技类文章还有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专有名词中译。
底下是本文第三段所提的那篇书评文章中,因杂志版面所限,未予刊载
的一个前言小段落,姑且放在这儿,当作此问题之我见吧:
行文中虽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会尽量降低中英夹杂的
比例。有些耳熟能详的英文缩写,会比相对应的中译名词
简短,如 OOP(对象导向程序设计),我也会采用前者,
反正文章开头有附缩写对照表。还有一些未有公认中译名
词的,或未能深契本意的,为避免百家争鸣,我也遵从吴
大猷先生于联经「理论物理丛书」序言中所提的观点:有
些名词不译为上。
将来各位或多或少都会有人从事科技传播的工作,想给您一个建议:中
文能力真的该加强;至少该把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
熟读再三,才不会写出不忍卒睹的中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心雕龙》﹑
《古文观止》矣!有志于翻译者,则该先练练基本功(前述在下的书评中,
有列举几本书供参考),研读前辈们的宏论,再多加揣摩斟酌,循序渐进,
必能有成。
翻译完了之后,有几项收获。比较明显的是:对 C++又多认识了一些。
以前看这份 FAQ时,「好象」全都看懂了,但是真的要把它翻译出来,就等
于是强迫自己彻彻底底的把它消化吸收掉,毕竟连自己都半懂不懂的东西,
怎么再传播出去呢?所以一些以前疏忽掉的地方,这回总算再度认真地研读
了一番。另一个收获,大概就是中打速度了。以前虽以「纯种注音输入法」
自豪,但有时对 1234567890 选字键不熟,还得用眼角余光偷瞄一下键盘,
才能顺利选同音字。经过近七周斯巴达式打字,现在对键盘上方数字键的「
感觉」好多了……。
最后要感谢 USENET comp.lang.c++ FAQ 的原作者 Marshall Cline 先
生,多亏了他,我们才有这么好的 FAQ文件可看;也多亏了他的慷慨同意,
不才敝人小弟在下我也才能中译之,我也才能有「润键盘」(听过「润笔」
一词吗)可领……(PS. 退格键坏了,请主编将最后这一句话砍掉……)。
接下来该翻译什么东西呢?USENET comp.object FAQ?偷看了一下,乖
乖……有近 600,000 bytes!!! 「祸从口出」﹑「驷不及舌」,前人教训得
是……上面那段计画当我没说过…… Menu -> Edit -> U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