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走穴秘闻:杨钰莹14年前一场6万块(组图)

王朝娱乐八卦·作者佚名  2012-03-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文/卢世伟)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有这么一集,叫作《潇洒走一回》,一开场,全家人在小饭桌上集体抱怨物价上涨伙食水平下降,这时和平(宋丹丹饰)出来,宣布以后每月额外向家里多交五百块钱补贴伙食费。家里人以为她去抢了银行了,这时和平才交待,原来,她要开始“走穴”了。

走穴的来历

“走穴”一词,最早出现在相声行业,对于那些长期在某个地方表演的人,比如茶馆,这种地方就称之为“穴眼”,那时每个艺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穴眼,而有时相声演员会去不同的穴眼中走动表演,这就叫做“走穴”。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尤其1984年的春晚,大受百姓欢迎,于是就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举办各种文艺晚会的热潮,但凡大事小事,或适年过节,都得办个文艺晚会热闹庆祝一下。

90年代中期之前的当红歌手们,基本都是从歌厅里唱出来的

各地方的文艺晚会办得多了,自然需要的演员也就多了起来,而刚开始搞晚会的那几年,全国的文艺表演团体并不多,人员也有限,而且,当时全国都还是大锅饭的体制,演员们基本上都是有单位的,但一些晚会的组织者,又不可能把一个文艺表演单位全部拉过来搞台晚会,并且一个晚会也不可能全只用一个文艺单位的演员,观众们也需要看到更多的名角,于是,这些组织者们就开始跟单独的演员进行联系,尤其是那些著名演员,唱几首歌多少钱,谈好了一拍即合,演员们就跟着这些演出演出组织者走南闯北演出,挣的钱比在单位多很多,并且都入了自己盒包。这些演出组织者,就被后人习惯称为“穴头”,而演员们的这种活动,就称作“走穴”,在广东一带,则称为“炒更”。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演员们,但凡有点名气的,都开始踏上了一条前赴后继的“走穴”之路,一走,就走到了世纪末。

为何要走穴?

内地歌坛大约在1994年前后才开始进入到“签约时代”,而之前的歌手们,尤其是在整个八十年代,基本上都没签公司一说,一部分体制内的演员,基本都属于某文艺团体,完成单位演出任务,拿死工资加演出补助,像当时知名的毛阿敏、韦唯、李谷一、董文华等都是这种;而体制外的,则基本上混在各种夜总会,歌舞厅或者草台班子,靠谈好的价钱挣出场费为生,自食其力,比如毛宁、陈明、满文军这些,都是从夜总会歌舞厅里唱出来的。

歌手刘柏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道

歌手刘柏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道,因为没有渠道进入到体制内的文艺团体,刘柏延歌手生涯就是从北京东单饭店里的一个集舞会与卡拉OK为一身的歌舞厅开始的,一唱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年夏天,已届35岁的他才刚刚推出自己的个人首张专辑《可爱的男人》。刘柏延说,那时出道的歌手不像现在,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基本上没有人替他们包装出专辑、打广告做宣传、进行演艺方面的规划,都不会主动想到要出一张专辑什么的来谋生,最主要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演出,而想获得更好的演出收入,就得靠走穴。

歌手为何走穴?看看这张收入对比吧

那是不是所有的演出都能叫走穴?刘柏延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时候,演出与演出也还是有区别的,譬如在歌舞厅的演出与在体育场馆的演出就很不一样。1992年,刘柏延开始唱歌舞厅时,歌手普遍的行情是15-40元一场,如今歌坛的很多大腕,像满文军满江他们都是当年刘柏延一块儿混歌舞厅的战友,沙宝亮韩红等也在他们之后走进了歌舞厅。但这样的,可以叫跑场,却不能叫做走穴。真正的走穴的,指的是那种在大型体育场馆之类地方的演出,只有在当时小有名气的演员,比如说你上过央视的春节晚会,或者上过一两场公开的电视节目,才有资格登上这样的舞台走穴,而走穴的价格,与唱歌舞厅的价格就完全相差很大了,更不要说与他们在文艺单位的工资相比------有时一个体制内演员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还不如他走一晚上的穴费用多,刘柏延说,1993年,他刚开始走穴时,一场穴可以拿到200-300元,更知名的歌手一场穴就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而当时,一个歌舞团的演员,一场演出的补助仅为二三十元,当时一个大学老师的月工资,也仅为200元左右。而当时像那英这种级别的歌手,一个月走到十几场穴,完全不在话下,其收入可想而知。

这个价格之后还在不断往上攀升,在1997年前后爬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7年之前,国内最大的腕儿走一穴,最高也就一万块钱左右,而1997年之后,当时最红的毛宁杨钰莹,一场穴可以拿到五六万。

穴要怎么走

那一个穴究竟要怎样才能组织起来,才能走下去? 1989年4月5日的《人民日报》曾这样描述过走穴:“这样的文艺晚会都对外标明一个或几个主办单位。实际上,晚会大多是由某几个人组织的。人们把这样的文艺演出称为‘走穴’,把‘走穴’的组织者称为‘穴头’。”

资深经纪人王筱

但组一场穴也并非完全这么简单随意的事情。我们也采访到了圈内最著名的资深演出经纪人,北京龙阳绿洲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筱。王筱从1995年就开始在江浙一带搞演出,据她回忆,当时要办一场演出(组穴),通常要走这样的程序:那时要去外地演出,各地都会有一个演出管理部门,譬如说浙江省某市想举办一场文艺演出,首先这个主办单位要向上一级的文化主管单位,也就是浙江省演出管理中心报批,审批完了之后,主办方再开始找演员。而当时的演员,也都得持有当地文化局颁发的演员证才可以参加演出。

刘晓庆当年因为走穴后来引发偷税漏税事件,震动全国

演员要怎么找?通常会找一个固定的歌舞团合作,负责各种串场节目以及伴舞什么的,这叫作“班底”,也有称作“底包”的我们所熟悉的著名歌手沙宝亮,93年前后,也是这种班底里的一名伴舞演员,一晚上可以拿到一二百元。除了班底之外,主办方也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需要毛阿敏或者刘欢,再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艺人,这时,主办方就会通过一些“穴头”,通过他们来找到这些演员,谈好价钱。通常能有几个这样的大腕演员挑大梁压轴,一个穴基本就可以组成了。

穴头之乱

王筱说,其实当时各省各市,也都有一些官方的演出公司,比如中演。但是,即使是主办方找到了这些演出公司,这些演出公司通常也会再把任务转包给一些穴头,让他们来负责找演员。

“穴头”其实就相当于演员和主办方之间的演出中介。据王筱介绍说,最初的一些“穴头”,通常还都是由行内人出任的。譬如王筱自己,最初就是从浙江某歌舞团的业务经理干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江浙一带的演出,基本上都是她和她的另一个搭档一起做起来的。她说,一个合格的穴头,要掌握各方面的人脉关系:要有演出主办方的关系,要有演出场地方的关系,还得有演员的关系,然后把这各方面的关系打通并联结在一起,才能成功地组成一场穴来。“主要就是有脉关系,没有技术要求。”后来也开始参与到演出组织者当中的刘柏延也这么说。

《我爱我家》里的和平,就因当穴头失败被扣在外地

正因为如此,后来的穴头就呈现出越来越乱的趋势,几乎成了什么人都可以当穴头的局面,但凡你掌握了一定的人脉关系,都可以当穴头。行内人士在这方面自然是占有优势,有很多有组织活动能力,也爱张罗的艺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演出者的队伍中来,充当穴头,刘柏延便是从1995年前后开始组织演员演出的,《我爱我家》里,和平便由一个底包演员转而当了一把穴头,而年底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某老牌歌手,也是当年演员中的组穴活跃分子。

人人争当穴头,自然是因为穴头背后的巨大利润点。穴头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演员价格上的抽成,通常的做法都是这样: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市场行情来给自己定一个底价,然后把这个底价报给穴头,穴头们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加入10-30%不等,再报给演出主办方,那这个10-30%就是穴头的收入,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是主流。另一种做法就是,穴头跟演出方谈定一场演出的总预算费用,然后根据这个费用,他去找场地找演员,跟人谈定一个价格,然后刨去场地和演员费用,剩下的就是穴头的利润部分了。

穴头之间相互也有竞争。通常一场演出,主办方不会只找一个穴头,通常都是找来好几个,各自报价,这时候穴头们之间就要拼关系拼价格了。据了解,当年最难请的就是港台艺人,所以那会拥有港台艺人资源的穴头,基本上都赚了。而那时的艺人们,基本都没有什么经纪人,通常都是找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男女朋友来充当自己的演出经纪人,由他们出面跟穴头谈好价格,那时的艺人跟穴头之间,通常也都是口头约定,艺人跟穴头之间,也看相互的关系深浅,关系好的穴头,自然就能拿到一个好的价格。但也有很多不熟悉的穴头,刘柏延说,“各种稀奇古怪的人都有。没看法判断谁靠谱谁不靠谱,只能看给的钱合不合适。你只能先跟他合作一次,看他给钱的速度和方式怎样,来判断此人是否靠谱。如果遇错了人,只能自认倒霉,只能是再不跟这人合作了。那时也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合同,不像现在。”

走穴是江湖,商演靠规则

如今,走穴这个词相对就没那么多人说了,人们更习惯的说法是商演,但在刘柏延看来,其实也没多大区别:“无非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流行说法不一样罢了。对于一些这行内的老人来说,大家还是会习惯说走穴。”

但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在王筱印象里,走穴变成商演,应该是在世纪之交前后的事情,而主要的一个导火索,是更多港台艺人的介入:“因为那时内地艺人都没有公司,所以一谈走穴,你找艺人或他的经纪人直接谈就行了,大家口头上约好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走什么合同什么的,但港台艺人都是有公司的,他们要演出就很麻烦,就会跟你提很多要求,很多细节,要走程序签合同,怎么付款都要事先合同里说好了。内地艺人进入签约制后,慢慢也开始仿效港台的这种做法,也都开始在签合同,这样以来,演出就变得越来越正规,人们就更习惯在商演来称呼它了。”

从走穴过渡到商演,对于艺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刘柏延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保障了,有合同有法律保障,而且基本上艺人都是拿到全款之后才参加演出。对于演出组织者来说,演出行业的正规化,和各种合同保障,也让演出操作上的可执行性大大提升。当然,现在的艺人,参加商演也不用再像以前走穴那样,还要承担舆论的压力,大众也早已习惯了这种行业规则和现象。

但走穴时代的一些风气仍然沿习了过来。“现在是个人都可以淡演出接演出,甚至演员的助理啊,化妆师啊都开始接演出了,演员的电话满天飞,每个人都来给你报价,你都不知道哪个才是靠谱的。”王筱说,那最后就只能看是谁先把合同签下来,这个演出就交给谁做。

孙楠那英二人从走穴时代就关系不错

但走穴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最值得怀念的地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都还比较重信誉,有人情味,这是王筱和刘柏延共同的印象。王筱说:“走穴时代,就像是一个江湖,大家都讲的是江湖义气,互相都凭信任办事,你对得起我,我就更对得起你,我与你之间没什么可说的,是我们之间直接的信任在起作用。当时孙楠刚从新加坡回来,那英就对我说,他挺不错的,你帮帮他吧,那时我就找他演出,一场给他6000块。直到现在,我找好多演员演出,还是不用合同什么的,一句话,你帮我我帮你,就搞定了。但更多的人,什么都不讲,就讲合同,就讲钱,太冰冷了。”刘柏延也提到,那时很多艺人之间,也都相互帮忙,譬如有人找到满文军,满文军就会说,我这儿还有谁谁谁,都一块儿吧。而艺人与艺人之间相互介绍的演出,都不会收钱。

从走穴到商演,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但王筱也提出一个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经纪人协会”,只要加入这个协会的人,才可以接演出谈演出,这样对各方面都会是一个更好的保护,“不然这个行业,只会越来越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