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注重自我,和谐发展
By EmilMatthew 06/04/01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觉得有些异,是不是我想转贴《人民日报》的某篇时评了。不是的,我只是想对现在眼前看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发表些看法而已。
前几日,与一院里的学生干部聊关于开展“编程沙龙活动”的事,实际上,这本来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不过是想是是和院里活动能力较强的同学相合作的话,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那位同学无论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可能由于这个活动他自己的兴趣并不太大的缘故,所认合作的可能不大,这也倒不是问题。可是,我对他对于活动工作的认识上的一些想法,有些不满意的地方。在谈到活动方面,他有这样一句话:“你也知道,中国这地方,宣传工作很重要,领导首先得看了开心。”如果不是原话的话,差不多也就这意思。如果我没理解错,他的意思也就是说,开展活动,首先要让领导开心,至于活动本身的意义,效果,参与者得到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那是第二位考虑的东西。我觉得,在20岁就沾染上这种做事以领导会中心,做表面文章的习气很不好。
也许你会说,这就是社会的现状啊,你把领导哄开心了,对你自己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这就要看,你生存在这个社会期价值到底是以你自己的个性为主要向导还是以他人意愿为主要向导。如果你是以领导为中心的,不错,你可能会官运亨通,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当你自以为自己算是成功人士之时,你已经差不多把自己的个性丧失怠尽了。领导说这样事这么办,你就得这么办;领导说这这件事办得好,你就得点头或鼓掌。。。。。。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这分明就是一种现代奴性的真实写照啊。
上个星期我突然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指鹿为马”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会怎么样?一位省里的领导带着一群下属风风光光的下去视察,一路上那是前簇后拥,这里指指,那里点点,气派的不行了。忽见路边有一群鹿在吃草,领导发话了:"啊,多么俊的一群马啊!",这时,请问跟着他的那些下属中有人感说"领导,你说错了,这是一群鹿,不是一群马。"的概率有多大?我感觉这个概率不会很大。所以,有时我们感觉古代社会这样的事很荒唐,想想现在的社会的风气又好到哪里去呢?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这还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当这样一种丧失自我的奴性扩张到别的领域,事情就变得更糕了。比如说,上级来检查学校教学情况,学校准备了很多材料,安排好专门的课让领导来听,然后再请领导“搓”一顿,一切就OK了。我这里没有任何的针对性,我想中国很多不算特别优秀的高校里都有这样的习惯。我就想了:这教学情况的判定多简单的事,随便哪天穿个便衣,多检几个教室呆上那么几个小时,自然会对这个学校的情况有点头绪。可是,游戏不是这么玩的,领导得摆出领导的气派,下属得展现欢迎的姿态。不过,现在学校的现状是,有那么一小部分老师,上课的课件网上DOWN,上课时有气无力,照本宣科,我就想:“会什么只给学习不好的学生做挂科处理,上课不合格的老师同样应该下讲台”。可是,这种明显的非常差的教学状态,在上级的检查中是看不出来的,上级更多看的是你们学校按照他们的要求应该准备的材料,看看教学人员素质。一看,噢,老师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不错,合格了。至于那个硕士上课到底有没有水平,到底适不适合当老师,他们是从来不过问的,但我就想问了:教师的上课水平难道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准则吗?也许,中国高校的扩张以及高质量教师队伍相对溃乏是个原因吧;也许,大学里老师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这当作一回事来做,问题是可以有所改观。希望这不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
丧失个性的自我同样还会表现在别的事情上:比方说,在学科的学习上,我们一向尊重课本,这本不是问题,我们来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前行,但过度尊重就会麻木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丧失。大家都知道,在硕士及以上学习,研究中,创新能力几乎是首要的。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几乎是一个将创新能力不断减弱的模式。为什么中国到现在还没有自己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能力的缺失我想是个很重要的愿因。我们总是得意自己的高中生比起美国的学生来会解多难的题,比他们要多拿多少奥赛的奖牌。可是,到了大学,
马上发现,差不多80%的理论,思想,知识,观点(不论是人文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外国的。我们唯一值得自豪的恐怕也就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学,孔家思想等.。你能掌握的知识别人都能掌握,而你发现不了,突破不了的问题,别人就能突破。这里,创新能力的缺失与中国过度的应试教育有相当的关联的,应试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在总体上维持了一种稳定与公平,另外,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应该是创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再者,应试中所体现的对已学知识的检索,分类,分析以及再创造的能力,对于科学研究而言亦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过度的强调就不对了,许多同学高中应试,到了大学仍就是以应试为核心,以至于到图书馆他们就借一种书——《某某习题集》。我就要问了,如果明天大学关门了,你还会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吗?许多被应试压迫的中国学生开心的把书本扔了,少数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学生仍就会到图书馆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地方吸取营养,探索问题;但是外国的学生恐怕多数仍会坚持自己的探索,因为学校关门了,他们的idea还没有实现,他们还要继续探索。这里并没有要去美化外国的学生,外国的模式也有他的不足,比如,过度的自由就会产生不严谨等弊端。我是想说,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想要达到一种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活到老,得学到老”意义的效果,可能性是不大的。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作用,单就个人而言,保持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自身能力及兴趣点的发掘,对学习知识的热情,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对原有理论的质疑及改进的精神都是应该积极去做到的。而这样的一种要求,绝不该成为一种口号,因为当你真的去思考及探索后,你会发现:噢,原来科学竞如此美妙。可喜的是,最近高教司在本科生中不断开展的学科竞赛,毕竟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一丝春风。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一些反面现象并不代表这个社会的全部,它们只不过是在反面的例子中有些典型意义罢了,而且,我自己也比较能有感而发。我们现在社会还是有相当的一群人,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各行各业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这个时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而充满希望与活力,他们也在这样的时代里实现的自己的人生梦想与理念。这才是和谐人生本来应该有的姿彩啊。
真诚的祝福诸位:在这个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怀有自己坚定的理想并为之努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为社会前进作贡献的同时,去实现属于你的,最大,最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与理。
注:如果我这里所说的我们院的那位学生干部看到了这篇文章,还请你不要放在心里哟,我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以你的胸襟应该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