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华退学博士王垠叫一声好
人民网 2005-10-10
清华的博士生王垠因为不适应清华的教学体制,在网上发布了退学申请。有些人拍手称快,有些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不明就里,有些人深入揭批;有些人感到无聊,有些人发掘深意。
其实,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清华失去一个博士毕业生,社会也许能得到一个创造财富的优秀人才。 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博士生,只要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能够随时关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最新成果,走出校门取得更大的成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同学应当为他的选择而感到骄傲,他的导师应该支持他勇敢地走向社会。
我们不可能要求他成为比尔·盖茨,但我们衷心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人的人生十分短暂,学会享受人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举动。有一幅漫画,描绘一位天才人物的成长历史。这个功成名就的亿万富翁,在接受众人欢呼之后,悄然退去,把自己关在房里,摆弄着小时候梦想的玩具火车。作为读书人,能够有这样的见识,没有失去纯真,这是多么难得的情怀。如果耗费了政府和家庭大量的钱财之后,无所事事,沿街乞讨,全社会都应该谴责他,因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但是,如果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投身到其他事业中去,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他说三道四呢?
大学是一个神奇的充满魔力的巫师,他把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吸引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然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有的孩子在大学中学到了知识,获取了谋生的技能;有的孩子在大学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健康的公民。但也有孩子在大学里一无所得。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在规模化工业大生产中,总是会出现次品。即使在砖瓦厂,不同的火候会产生不同质量的砖瓦。现在的大学实行填鸭式教育,并且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规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文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绝对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而只会培养工业化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要想保持心灵的自由,最好的选择是放弃大学教育。
坦率地说,中国目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无论是中世纪修道院式的学院教育,还是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都是以培养独立的人格为基本教育目的。中世纪的修道院学院培养高贵的人,实行“博雅教育”;柏林大学以研究为功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材。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中世纪的大学秉承学术自由的原则,赋予教育工作者绝对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虽然教育工作者时时受到来自宗教团体的干扰,但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独立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始终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一直到1862年,美国总统颁布“莫雷尔法”,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土地建立“赠地学院”,社区性的大学才逐渐在西方国家出现。中国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是社区性大学。清华大学是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国以后逐渐成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门学校;而北京大学则是充满民主精神的革命性大学。当今世界保留传统人格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仍然存在,譬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等。而在我看来,我们国家,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传统意义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中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我认为,中国大学培养的都是现代化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不需要独立的人格,只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即可。
现在,有人厌倦了这种受教育的方式,他们宁愿舍弃眼前的一切,顶着世俗的压力,走自己的路,这是多么值得赞美的事情!
既然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时间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而只能借助于国外的学术刊物或者评价指标对自己学生的能力进行衡量;既然大学教育工作者平时没有时间对学生逐个进行科研辅导,而只能通过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那么就不能责怪学生自谋出路,独自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对于那些选择痛苦人生道路、重新实现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不知道是谁在耗费着国家有限的资源,中国的大学究竟该如何办下去?
一个具有天才素质的博士生走了,让我们为他叫一声好!他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挫折。但是,只要他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生一定会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