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介绍,侯捷的名字就是最好的介绍。
Re: 初学者要如何学习 C++【我见我闻我感我思】
2000/04/22
最近 CompBook 版的一个题目:「初学者要如何学习 C++」,又引发一长串讨论。每天我啜着咖啡,看着一篇篇的长短文,在精譬与幼稚、深远与浅薄、骂声与辩白之间,固然得稍遣一日下来的疲惫身心,聊以为茶馀饭後之资。但是看着日渐众多的贴信,想到某些问题,心情也不很轻松得起来。
我有一些感触。
●不要骂人
学问高、技术好,固然可以说话比较宏声,比较强势,比较得到大家的尊敬与体谅,别人也比较不敢招惹,但不表示可以出口骂人。「废物、白痴、人渣、丑角」,这些骂人的话实在不宜。
不可以骂人,是网路的基本礼仪。「不可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法律上来讲,网路上之不可以骂人也许是个灰色地带,被骂者多半也不会诉诸大动作。所以除非是名人被骂,或名人骂人,而且咽不下一口气,多半只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我要谈的是修养层面上的「不可以骂人」。我要谈的是上网基本守则,就像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一样。
有些人的行事采「直率」原则,必要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情绪而後快,至於礼仪诸等,则或斥之「伪善」。网路是个不露脸的世界,也大量容忍了这等「直率」。但是如我常说的『文如其人』,文字表现了作者的为人处世、心境修养、学问技术。为文能不慎乎?
古云「君子不欺暗室」,意思是虽处於无人得见之暗室,亦不做欺心败德之事(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网路这个虚拟世界,就像一个大暗室,虽然别人不得见你的真面目,你在暗室中的一切行为,仍忠实映照你自己。
昨天,我顺道载来元智旁听课程的交大学生回竹。途中刚好他提起 CompBook 版的这阵热闹。我淡然地说:不该骂人。学生说:可是有人本来就该被骂。
哦,是吗?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观念可能有点偏差、技术可能有点不足、态度又没让你顺眼的人,便该骂」,那麽我说,骂人有骂人的技巧与艺术,你骂人的表现这麽粗糙这麽差劲,「观念可能有点偏差、技术可能有点不足、态度又没让我顺眼」,也该骂罗?
不,你不该被骂。所以他也不该被骂。
要表现尖锐与犀利,另有办法;请不要用骂,尤其是像「废物、白痴、人渣、丑角」这种话。
或有人说,我的个性就是这样,直率是我的座右铭。那也依得。我刚才说了,网路是个不露脸的世界,大量容忍了这等「直率」。我写这篇文章,原也意不在影响骂人文章的作者(我想我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想影响的是骂人文章的读者 ─ 你。
指责别人是多麽地容易,检讨自己是多麽地不容易。我回想自己的文章,也出现过情绪性字眼。虽是一个比拟,非特定指哪个人,还是觉得有点惭愧。
●文如其人
衍生而来的,我还想说的是,竞速的时代,以及台湾教育的偏颇,造成了网路上的文字错别字连连、逻辑不通、语意不畅┅。大家都急就章地,有什麽想法就脱口而出,线上回覆;不但不检阅,甚至不重读第二遍就按键送出。
文如其人。如果你连自己出手的文字 ─ 代表自己思想的东西,都这麽不在乎不谨慎,你会对什麽在乎?你在乎的大概只剩功利铜臭之阿睹物。如果现实生活中你是谨言慎行的,到了暗室却如脱疆野马,这让我想起现实社会中许多彬彬有礼之士,上了自家车驾驶座,便换了张头脸,骂声连连,闪超挤推,下得车来又彬彬有礼。
可是你,就是你,只有一个你。哪个是真实的你呢?半夜问问自己。
●初学者要如何学习 C++
发问者,有能力从回信内容判断回信者的经验,进而估量其正确性或适用性,进而决定自己的采用度吗?
如果能,大概不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应该不必问这个问题。
网路上这些年的悠游经验,使我轻易可以判断哪一种题目又有好戏看了,哪一种题目又要引爆口水战乃至口角战 ─而且最後只是一场混战,筛子上留没几家伙。
我们感谢热心的回信者,他们热切提供自身经验,不论自己是一年经验、三年经验、五年经验、十年经验┅。不论自己是 1/4 瓶水或半瓶水,或 3/4 瓶水或满瓶水。
我想知道,以发问者的水平,如何判断和取舍这些回覆?
通常我们寻求这类学习之道(这是对自己非常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不应向陌生人求助,那於事无补。因为陌生人的经历你一无所知,为什麽他的学习之道值得你遵循?你既无法判知,就没有必要发问。
为什麽不问你的老师?你的学长?你的同学?那是你看得见摸得到的人,如果你佩服他们的能力,你就可以询问他们的学习经验。因为你知道他们的表现,所以你可以决定你的采信度。
对发问者而言,这样是不是有意义多了?
●三不政策
现代学生有三不政策:不讲话,不回答,不要问我。不论是在大学殿堂,或是公司职训,我往往面对沉默的台下,所以我也学会从来不做田野调查 ─ 要人举手点数那种。
是的,连举手都有人不愿意。任何会曝露自己任何状态的动作,统统拒绝。
这大概是为什麽大家喜欢上网发问的原因了。呵,没人知道我是谁。
学生心头有惑,不喜欢上课问,喜欢下课问。我完全知道症结所在。因为你心里头挣扎『这个问题有水准吗?藏拙算了,不要自曝其短』。於是上焉者下课来问,下焉者完全不问。
有的老师回答某些层次不高的问题时,会带着揶揄的表情或口吻。这种老师应该为现代学生的三不政策负点责任。
不愿自曝其短,是正常的人性。那麽,你应该做的是,课前预习。唯有课前预习,或课後复习,才有信心你所问的问题有没有水准,不是吗?我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的班上有一位,我很欣赏他的积极。
下学期我让大家都带面具上课,保证问题多得不得了 :)
●十倍速学习
只要保持一个原则,你就可以十倍速学习。
课前预习,课後复习。
那麽,上课时你的吸收力,便是别人的十倍。速度虽是一种绝对值(其实宇宙间没有绝对) ,也是一种相对感觉。你的吸收力是别人的十倍,那你不是十倍速学习,是什麽?你每堂课课前花一小时,课後花一小时,便比别人考试前花二十小时还有价值。
但是因为短视,看不见未来,贪玩,所以做不到。哎!
课前预习,课後复习。老调!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眼界 .1
从一连串 C++ 学习之道的讨论信中,衍生出 C 和 C++ 的关系、C 和 C++ 的能力比较。
老掉牙的问题!
有人不认为 C++ 比 C 优秀,认为别人大力捧 C++ 是因为没看过那种「C 功力出神入化」之神人,那种「C 语言程度高到让人难以想像」之怪物。
是的,我确信,所有 C++ 能做的事,C 都做得到。"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中译《深度探索 C++ 物件模型》,侯俊杰译, 峰 1998)或是 "The Annotated C++ Reference Manual"(无中译本)书中,把许多 C++ 的奥秘(例如 object model, vptr,vtbl, template, inline...)都曝露出来,读者甚至可以因此写个C++ 编译器(当然,方向有了,你可能需要知道更多实作细节)。
也许,C++ 编译器便是以 C 语言完成的(我不确知)。
那麽,有什麽是 C++ 做得到而 C 做不到的呢?
没有。
大不了写个具有 C++ 编译器功能的 C library 附在 C 程式身上,还有什麽办不到的。
问题是,「可用」不见得「最好」。想想付出的代价。
我接触 C++ 的前数年中,和同事有时候会去听些课程。我的慧根差,连 OOP 都转不过来;我的同事慧根好一些,略可掌握 OOP。至於 OOA/OOD,我们两人都嗤之以鼻,私下窃想,那些腾云驾雾高来高去的老师,自己到底懂不懂呀。
但是我们只敢互相调侃开玩笑,不敢真的公开表达。即使表达,也语多保留,容有回旋。
因为我们知道,OO 这一软体界的大势,这麽多人的研究,这麽多人的赞美,不可能没有原因。我们也知道自己之不悟,怕只因自己的浅薄。
後来我因此对 OO 失去兴趣,改攻 Windows(programming & OS),我的同事则继续深究。他虽不喜欢看书,但 C++/OOP 的书倒是狠K了不少,并以个人卓越的 programming 功夫,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
我自己终於在研究 MFC 的时候,不得不痛下决心好好搞 C++/OOP。所以我是为了运用一套 C++ class library,才开始学 C++。要搞当然就要搞点成绩(并且也因为搞出兴趣),所以才往object model, framework infrastructure, generic paradigm继续搞下去。
我再说一次,「可用」不见得「最好」。
我再说一次,一种技术,一种 paradigm,得到多人(可说是整个业界)的推崇与赞美,不可能没有原因。
眼界未开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眼界未开,保持谦逊。
●眼界 .2
十年前,我有了第一部车。於是我开始知道坐在驾驶座上的各种状况。
有一天我和朋友夜至景美访友,坐朋友的机车去。机车大灯坏了,我很担心,要他闪方向灯一路骑去。他斥为无稽,并且说台北路灯那麽亮,我们看得见别人,别人也看得见我们。
但我知道汽车座里的驾驶从反光镜看不见我们。
是看得见,但是要仔细看。如果仔细看反光镜,就无法分神看前方,所以驾驶人看反光镜都是目光一瞥而已。在夜间,只有灯光才能让他瞥到。他不是在看後方有没有物体,他是在看後方有没有灯光。
我很庆幸在冒险夜骑那辆没大灯的机车後,现在还活着。
我的朋友没开过车,所以他不知道这种情况。我开过车,所以我知道。这是我和他在那个时候,就交通工具的驾驶而言,层次上的差异。
我开小客车,所以对於七人座厢型车、九人座厢型车也都能够轻易掌握,立刻上手。但是要我开 10 轮大货卡、两吨半、甚至怪手,我就知道有级次(order)上的障碍需要克服。要我开飞机,那级次的障碍就更高了。
机车的驾驶难度,以及可游距离,和汽车有1个级次的差距。汽车的驾驶难度,以及可游距离,和飞机有n个级次的差距。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和井里的青蛙谈广阔的天,和河里的鱼蚌谈汪洋的海,和燕雀谈鸿鹄之志。
但是我们必须有谦逊的心:在级次更高的人面前,我们便是他们眼中的井蛙、河鱼和燕雀。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