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的时间,我除了打算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外(打扫卫生,健身),我还打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脑子。尽管我很想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研究OO JS方面的理论。不过当我有念头写此文时,我发现我手上拿的是杰克韦尔奇的《赢》,在我桌子上的是曾仕强的《中国式领导》。而那台有OO JS方面资料的电脑,已经由于长时间无人操作,显示器已经关闭了。
最有趣的,你瞧瞧我看得这两本书,一个是典型的国产代表,大大宣扬中国人的“拖拉”文化。另一个,也是被国人所推崇,却与国人文化大相径庭的欧美代表。
中国式管理的优点
“厚黑”在中国历来就有,不过曾仕强的作品应当不算此类。尽管就我自身而言,我并不很欣赏在《中国式领导》所倡导的理念,不过你不得不说,它确实有其道理。
据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中国式领导》的正确之处。
1、管理VS领导
我们知道,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领导是隶属于管理的一部分。按照通常的管理五大职能来划分,领导同组织和控制一样,应该是管理的其中一种。但是在曾仕强的理论中,强调管理与领导的不同。原因如下,管理以事为主,而领导则以人为主。公司理论总讲,人是公司资源的支柱,那么在管理中突出人的重要性,自然值得推崇。
我们知道,欧美的管理理论,其意指如何统领、运作公司的全部资源,其中当然包括人力资源,所以可以包含领导。当然,问题不在于如何分类,而在于在国人目前都向欧美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丢掉一些重要的东西。而《中国式领导》就帮助我们指出其中的区别。通过将领导从管理中提升出来,向人们强调,人应当是领导的本质。
2、制度VS领导
我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注意到制度的局限性。并且发现,经理人,或者说管理者,普遍都有滥用制度的倾向。由于制度有其方便性,迅速性,而人又都有惰性,所以管理者往往在发现公司存在某些问题时,都喜欢采用制度作为打补丁的方式。
但是,制度会规范行为,也会束缚手脚。在我当下的意识中,如何既放开员工的手脚,又使其不至于出格,方法便是公司的良好文化、统一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我所说的方法带有浓重的欧美作风,而曾先生却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化解之。曾先生基于其领导理论,提出以“笼络人心”为主的领导行为,旨在弥补制度的缺失。显然,相比较我所谓的较欧美的方法来说,曾先生的方法似乎在中国更加切实可行些。
3、沟通VS商量
曾先生将沟通定位于信息的传达,而不包括双方的妥协,或者说他认为很少有妥协。加之中国人的面子化,情绪化,所以得出结论,沟通只会在中国沟而不通,从而提出商量的方式。其实,商量在此引伸为一种妥协,一种替对方着想,从而达成双赢的结果,所以才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沟通,或者叫商量的手段。
尽管我在之前就对沟通的妥协性有很高的认识,不过曾先生的理论还是给沟通定了一个很明确的基调,那就是,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想法,那就必须顺势而为,而不要逆着对方。打个形象的比方,你爱抚一直狗,它可能很听话,对你百依百顺。而如果对它大打出手,搞不好它会狗急跳墙。
作为年轻人,我们在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都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此后应当好好注意。
中国式管理得缺点
不过,对于曾先生的理论,同样有三点怀疑,列举如下:
1、 如何统领全局?
纵观曾先生的理论,可以说,多少有些过于细节化。曾先生所说理论,所举案例,基本皆是比较细节之处,少有大局观。尽管从目录来看,似有大局观,但是一般章节内容与案例不能很好的于章节主旨挂钩密切。统观全局,无法提纲携领。
一些中国人处世的圆滑行为,如何变为企业最终的生产力,曾先生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如何提高生产力?
“拖拉”文化纵然可以使得众人皆快,但是也仅仅是局限在中国人在的一个小范围内。试想网络化社会的今天,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人如果还是固步自封,仅仅陷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如何与国际化竞争对手竞争?
曾先生所举案例自然听起来巧妙,可是任何国家和企业的竞争,最终靠的还是科技,还是生产力。圆滑之处,必然事故。事故之处,如何保证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3、 如何科学化,扩大化,可复制化?
中国自古不乏一些奇巧的文化,但对中国人来说,最难得的是一套科学化的方法。科学化的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其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指标,便于量化,复制,和再生产。
同样的东西,如果不能被复制,其价值就不一定了。如果是艺术品,那么其将是无价之宝,如果是工业品,那么其将一钱不值。这里并不想讨论管理的艺术性还是科学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好的管理策略需要复制。很简单,你不能说公司接这批单子就成功了,下批就不行了。你也不能说,公司做这个项目行,下一个就一塌糊涂了。更不能说,某某领导在台上时,公司一片欣欣向荣,某某领导一下台,公司一片狼藉。
所以说,公司问题是一个科学化更多的问题,曾先生的理论还是没有解决这个本质的问题。
欧美式管理
反观欧美管理,有一点你绝对体会不同。听中国人讲座,总让人感觉很费劲,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皆隐隐约约,或明或暗。相反,欧美人很少跟你东拉西扯,他们主题性很强。一个章节,一个部分,就以该主题为主,决不节外生枝。相反,在曾先生的著作里,有一个章节,我甚至找不出他所举案例于其主题的关系,不知道是我领悟不够,还是我领悟不够。。。。。。
相反,在欧美人的生活里,并不是没有办公室政治,也不是没有关系理论。相反,在韦尔奇的书中,他告诉你,这些没用,你应该关注更本质的东西。而在曾仕强的书中,他谈到,这正是你应该好好自己揣摩得东西。
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知道,办公室政治和关系理论都不是我们最终应当关注的。在世界开放如此的今天,任何人都无法固步自封。说到底,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最终靠的只有生产力。虽然办公室政治和关系理论可以让你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从长期看,在世界范围内,你的竞争对手遍布全球。你可以通过中国人的方式打击你的中国对手,让自己脱颖而出。而你的外国对手不吃你这一套,如果你想最终生存下来,你必须有实力真正的去击败你的国外的对手,这些是无法投机取巧的。
结论
很巧的是,我呆在一家台湾人的公司里。台湾人,应该说是国化和西化参半的人。他们比国人先进,早些接触西方文化。同时,他们也摆脱不了国人在其身上留下的影子,就像我们同样的黄色皮肤。
在我理解,无论是中国式管理还是欧美式管理,均有其可取之处,因为其可能代表的是管理的不同方面,比如欧美代表科学化、制度化一面,或者国人代表的是人性化、灵活性的一面。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其中的优势,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应用更合适的管理。
应当是:
以中国式管理为哲,以欧美式管理为纲,以中国式管理为具体行动手段。
首先,在哲学层面,应当以中国式管理为主。在哲学方面,外国人的历史积淀远远不如国人来的深厚。更何况,中国是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而高层次的哲学思考,更接近艺术化,无法复制,无法扩大。
其次,以欧美式管理为纲,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中国式管理太过虚无,很容易陷落。引入欧美式管理的科学作风,以目标为纲,规范化中国式管理过于灵活的行为作风,从而在保持高层战略高瞻远瞩的前提下,切实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最后,以中国式管理为具体的行动方针。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千年的文化积累注定了其必然按照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强行改变也不现实。尊重中国人的文化,以中国人的方式去管理、沟通,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上层有欧美式管理的科学化目标作为考核,可以保证底层的行动不至于偏离主方向。
Coofucoo Zhang
?DATE
\@ "M/d/yyyy" 5/4/2006